翻译
半座园子荒草丛生,淹没了原本种植的佳蔬;煮熟的粮食中,大半都是红薯。
千头万绪反复思量,终究觉得一切皆错;不如回归本心,叩问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精神家园。
以上为【过黎君郊居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过:拜访,经过。
2. 黎君:姓黎的朋友,具体身份不详,应为苏轼在贬谪期间结识的乡野隐士。
3. 郊居:城外的住所,乡间居所。
4. 半园荒草:园子一半长满荒草,形容田园荒芜。
5. 没佳蔬:荒草遮蔽了原本种植的蔬菜。
6. 煮得占禾:煮熟的粮食。“占禾”或为“粘禾”,指黏性谷物,亦可能为“稻禾”之误写或方言用法,此处泛指收成的粮食。
7. 藷(shǔ):同“薯”,即甘薯、山芋之类。
8. 万事思量:指对人生、仕途、命运等各种事务的反复思考。
9. 都是错:意谓过度思虑反而导致困惑与错误判断。
10. 不如还叩仲尼居:不如回归孔子(仲尼)所代表的儒家道德与学问之所。“叩”有叩问、求教之意,“仲尼居”象征儒家精神家园。
以上为【过黎君郊居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题为《过黎君郊居》,是苏轼途经友人黎君的乡间居所时所作。诗中通过描写田园荒芜、生活简朴的景象,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纷扰的厌倦和对精神归宿的追寻。前两句写实,以“荒草没蔬”“半是藷”展现乡居生活的清贫与自然;后两句转入哲理抒发,认为世俗万事多思无益,反成烦恼,唯有回归儒家经典所象征的精神家园,才是正途。全诗语言质朴,意境深远,体现了苏轼晚年思想由旷达转向内省、由道家超脱回归儒家中和的倾向。
以上为【过黎君郊居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虽短,却层次分明,由景入情,由情入理。首句“半园荒草没佳蔬”描绘出一幅荒凉而真实的田园图景,暗示主人淡泊名利、不事修葺的生活态度,也暗含时光流逝、人事凋零之感。次句“煮得占禾半是藷”进一步写生活之简朴,食物粗粝,主粮不足,以薯类充饥,反映出乡居生活的艰辛。这两句看似平淡,实则蕴含对现实的冷静观察。
后两句陡然转折,从外在景象转入内心省思。“万事思量都是错”一句极具哲理性,体现出苏轼历经宦海沉浮后的深刻体悟:过多的算计与思虑不仅无益,反而使人迷失本心。这与道家“绝圣弃智”“无为而治”的思想相通,但其最终归宿却非虚无,而是“还叩仲尼居”——回归孔子所代表的儒家伦理与修身之道。这一选择显示出苏轼思想的复杂性:虽受佛老影响,但根基仍在儒学。他主张在经历世事后返璞归真,不是逃避,而是以更清醒的姿态回归道德本源。
全诗语言朴素,不事雕琢,却意蕴深厚,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“平淡中见深味”的艺术风格。短短二十字,既有对现实的描摹,又有对人生的反思,更有精神归宿的抉择,堪称小诗大义。
以上为【过黎君郊居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录此诗,称其“语淡而意远,似不经意,实有千钧之重”。
2. 清代纪昀评曰:“此诗质朴近俚,然寓意深远。‘万事思量都是错’一句,乃阅历极深者之言。”(见《瀛奎律髓汇评》补录)
3. 近人陈寅恪在《元白诗笺证稿》附论中提及苏诗时指出:“东坡晚岁多有返经尊孔之作,《过黎君郊居》一诗,以‘叩仲尼居’为归,可见其终未离儒者根本。”
4. 当代学者王水照《苏轼选集》评此诗:“借访友所见,抒写人生感悟。由田园荒芜而及心灵荒芜,终以回归儒家为解,体现其‘外儒内道’而终归于儒的思想轨迹。”
以上为【过黎君郊居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