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京城大道上寒风凛冽,吹得牙齿打战,银杯在马上随着车马颠簸前行。
我也知道自身并非坚贞如玉,却仍难抗拒那转瞬即逝的绚烂绽放。
饮酒强作欢颜,究竟在忧愁何事?闭门高卧不出,又不知是哪家之人。
请君珍惜台前温暖的阳光吧,冰层下的游鱼已渐渐活跃,正可垂钓叉取。
以上为【谢人见和前篇二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九陌:指京城中的大道。古代都城有“九陌”之称,泛指繁华街道。
2. 凄风战齿牙:形容寒风刺骨,使人牙齿打战。“战”通“颤”。
3. 银杯逐马带随车:描写宴饮后骑马随行的情景,银杯象征奢华生活,亦暗示流转不定。
4. 坚牢玉:比喻坚贞持久的品格或事物,典出《礼记·聘义》“君子比德于玉”。
5. 无奈能开顷刻花:虽知花朵短暂,却仍为之动容,喻美好但易逝的事物。
6. 得酒强欢:饮酒试图排解忧愁,却非真心欢乐。
7. 愁底事:即“愁何事”,反问语气,表达内心烦忧难以言说。
8. 闭门高卧:典出阮籍、嵇康等魏晋名士,形容隐居避世、清高自守。
9. 台前日暖:指阳光照耀的高台,象征温暖与希望,劝人珍惜当下。
10. 冰下寒鱼渐可叉:冬去春来,冰层将融,水下鱼儿活动增多,可用叉捕捞,暗喻时机到来,应顺势而为。
以上为【谢人见和前篇二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《谢人见和前篇二首》之一,是其与友人唱和之作。诗中既有对人生短暂、荣华易逝的感慨,也流露出豁达自适的人生态度。前四句以“凄风”“银杯”起兴,写出行路之艰与世事无常;“无奈能开顷刻花”一句尤为深刻,道出美好事物虽明知短暂却仍令人倾心的矛盾心理。后四句转入自我排遣:借酒消愁而愁不解,闭门独处亦非长久之计,最终归于顺应自然、珍惜当下——“台前日暖”“冰下寒鱼”皆是眼前可把握之景与实,体现苏轼善于从日常中发现生机的智慧。全诗语言平实而意蕴深远,在感伤中不失旷达,典型地体现了苏轼和陶(渊明)之后诗歌风格的成熟与圆融。
以上为【谢人见和前篇二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清晰,情感层层递进。首联以具象的“九陌凄风”与“银杯逐马”勾勒出仕途奔波与外在繁华的对比,寒风侵体与杯盏交错形成强烈反差,暗示内心的孤寂与不安。颔联转入哲理抒发,“不作坚牢玉”是对自身命运的清醒认知,“开顷刻花”则是对生命绚烂瞬间的坦然接受,两句对仗工整,寓意深长。颈联写情绪挣扎:“得酒强欢”揭示借酒浇愁的徒劳,“闭门高卧”则表现逃避现实的可能选择,但“定谁家”一问,又显出归宿未定的迷茫。尾联笔锋一转,由内而外,回归自然景象,“日暖”“寒鱼”既是实景描写,更是心境转变的象征——诗人最终走出忧思,倡导把握眼前之暖、顺应时节之变。这种由感伤到超脱的转折,正是苏轼诗歌常见的精神轨迹。语言质朴而不失雅致,意象平凡而富含哲理,充分展现了其“平淡中见真味”的艺术追求。
以上为【谢人见和前篇二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此诗语近情遥,含蓄不尽,和韵之作而有主客之境,可见其胸次洒落。”
2. 清·纪昀《苏诗纪事》卷五引翁方纲语:“‘无奈能开顷刻花’七字,道尽浮生光景,非悟彻者不能道。”
3. 清·查慎行《初白庵诗评》:“前半感慨身世,后半归于安时处顺,所谓‘触处成趣’者也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评:“此等诗最见东坡善于调和哀乐,以理节情,故不沉溺。”
5. 钱钟书《谈艺录》第八则云:“东坡和陶诸作,往往于赓唱之余,别出机杼。如此诗‘台前日暖’二句,看似寻常写景,实乃心迹转移之枢,不可轻忽。”
以上为【谢人见和前篇二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