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嵇绍像他的祖父嵇康一样忠义,可谓嵇氏有后;郗超背叛了父亲郗鉴的志向,可以说是郗家无孙。如今我更加怨恨贾梁道,他不杀该杀的公闾(指贾充),反而杀害了无辜的子元(指荀勖),实在是是非颠倒、忠奸不分。
以上为【戏作贾樑道诗,并引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贾樑道:即贾充,字梁道,西晋权臣,曾参与弑魏帝曹髦,后仕晋武帝。
2. 嵇绍似康为有子:嵇绍是嵇康之子,嵇康因不仕司马氏被杀,嵇绍却在晋朝为官并死节于国难,世人认为他延续了父志,故称“有子”。
3. 郗超叛鉴是无孙:郗超是东晋名臣郗鉴之孙,但他支持桓温专权,背离家族忠于晋室的传统,故被讥为“无孙”。
4. 公闾:贾充的字。此处指贾充本人,因其曾弑君,罪大恶极,应受惩处。
5. 子元:荀勖的字,西晋大臣,虽谄媚权贵但未至大恶,苏轼认为其被杀乃冤案。
6. 不杀公闾杀子元:意指应惩首恶贾充而未惩,反杀较轻之人荀勖,是非颠倒。
7. 戏作:带有讽刺意味的调侃之作,非严肃史论。
8. 苏轼借此表达对历史评判标准的思考,亦隐含对现实政治的不满。
9. 此诗属七言绝句,用典精切,对比强烈。
10. “如今更恨”四字突显诗人主观情绪,强化批判力度。
以上为【戏作贾樑道诗,并引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戏作,借历史人物臧否时事,以古讽今,抒发对忠奸不分、赏罚失当现象的愤慨。表面上是评价晋代人物,实则暗含对当时朝廷用人不当、是非不明的批评。语言辛辣,对比鲜明,“更恨”二字点出诗人情感之强烈。虽题为“戏作”,实则寓庄于谐,体现了苏轼以诗议政、借史讽世的一贯风格。
以上为【戏作贾樑道诗,并引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短短四句,通过两个历史典故的对比,构建起强烈的道德评判框架。前两句用“有子”与“无孙”对举,强调后人是否继承先人志节的价值判断。后两句笔锋一转,直指贾充(公闾)之罪不容赦,而荀勖(子元)之死或属冤抑,进而痛斥“贾梁道”——实为自指贾充本人——行事颠倒。这种“不杀该杀者,反杀不该杀者”的悖论,揭示了权力斗争中忠奸混淆的悲剧。苏轼以“戏作”为名,实则冷峻深刻,展现出他对历史正义的执着与对现实政治的忧虑。全诗语言简练,典故精准,情感浓烈,在戏谑中见锋芒,堪称以诗论史的典范之作。
以上为【戏作贾樑道诗,并引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轼诗集》卷二十四引清·冯应榴注:“此诗盖借晋事以讽时政,谓当诛者不诛,不当诛者反及,是非混淆也。”
2. 《纪评苏诗》卷三十五:“语带讥刺,意在言外。‘更恨’二字,责备深矣。”
3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以数语断尽晋人品骘,而寓意深远,非徒炫博也。”
4. 《历代诗话》引王文诰语:“此等诗看似游戏,实则寄托遥深,盖东坡每借古以抒今怀。”
5. 《唐宋诗醇》评:“立言有体,褒贬存焉。虽曰戏作,岂真戏哉?”
以上为【戏作贾樑道诗,并引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