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淮西平定叛乱的功业在我唐朝首屈一指,吏部(韩愈)的文章如日月般光辉照耀。千年之后,残缺的石碑仍被人传诵称道,却不知世间还曾有过段文昌这样的人物。
以上为【沿流馆中得二绝句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沿流馆:地名,具体位置不详,疑为苏轼贬谪途中所经驿站或馆舍。
2. 淮西功业:指唐宪宗元和年间李愬雪夜袭蔡州,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叛乱之事,为中唐重要军事胜利。
3. 吾唐:苏轼虽为宋人,但以文化传承自居,称唐代为“吾唐”,表达对盛唐文化的尊崇。
4. 吏部文章:指韩愈所撰《平淮西碑》。韩愈时任吏部侍郎,故称“吏部”。其碑文颂扬裴度统帅之功,文采斐然,被誉为“日月光”。
5. 断碑:指韩愈所撰《平淮西碑》原碑因争议被毁,后重立,故称“断碑”。
6. 脍炙:比喻被人传诵、称道。典出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脍炙所同也”,后引申为广为流传、受人喜爱。
7. 段文昌:唐代官员,文学家。因认为韩愈碑文偏颇,奉唐宪宗之命重撰《平淮西碑》,强调李愬之功。
8. 不知世有段文昌:意指后人只知韩愈碑文,而忽略段文昌重撰之事,反映历史记忆的选择性。
以上为【沿流馆中得二绝句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在沿流馆所作的两首绝句之一,借古讽今,感慨历史评价的不公。诗中通过对比李愬平定淮西之功与韩愈撰《平淮西碑》之文,指出段文昌奉诏重撰碑文之事被世人忽视,表达了对历史记忆选择性遗忘的批判。苏轼以“千载断碑人脍炙”讽刺后人只知韩碑而不识段文,暗含对文学与政治干预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。全诗语言简练,寓意深远,体现了苏轼作为文人对历史书写权威性的反思。
以上为【沿流馆中得二绝句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以简洁笔法勾连历史事件与文学书写,展现苏轼深邃的历史洞察力。前两句高度评价淮西之功与韩愈之文,看似颂扬,实为后文铺垫。第三句“千载断碑人脍炙”转折,揭示韩碑虽残犹被推崇,而第四句“不知世有段文昌”猛然点出被遮蔽的历史人物,形成强烈反差。这种对比不仅凸显了段文昌的被遗忘,更深层地质疑了历史叙述的公正性与权威性。苏轼借此表达对文学权力与政治干预的警觉,也体现其“不以成败论英雄,亦不以名声定是非”的史观。诗歌用典精当,语义凝练,在短短四句中容纳厚重历史,堪称咏史诗中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沿流馆中得二绝句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)卷三十二注:“此诗盖讥世人但知韩碑之文采,而不知段文昌奉诏改撰之实,亦见东坡于史事之明察。”
2. 清·纪昀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评:“语极峭拔,意在言外。谓千古传诵者未必得其实,持论甚正。”
3. 近人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附论提及:“东坡此诗,实发前人所未发,指出碑传文字背后之政治运作,可与唐代史事互证。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云:“借韩碑段文之争,寓历史评价之思,小诗而具大旨。”
以上为【沿流馆中得二绝句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