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从东南之地被召回广陵,不知何时才能真正归去,如同疲倦的飞鸟、飘荡的孤云,哪有确定的期限?
耗尽一生所消磨的是什么?不过是三年光阴与六篇诗作而已。
以上为【七年九月,自广陵召还,復馆于浴室东堂。八年六月,乞会稽,将去,汶公乞诗,乃复用前韵三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七年九月,自广陵召还:指元丰七年(1084年)九月,苏轼由黄州量移汝州,途经扬州(古称广陵),次年(元丰八年)正月接到诏命还朝任礼部郎中。
2. 復馆于浴室东堂:指苏轼返京后再次居住在汴京浴室院之东堂,此处为其暂居之所。
3. 八年六月,乞会稽:元丰八年六月,苏轼请求外任,希望出任会稽(今浙江绍兴)知州。
4. 汶公:指吕大防,字微仲,封汲郡公,后改封汶国公,时为宰相,支持苏轼复起。
5. 乞诗:向苏轼求诗留别。
6. 乃復用前韵三首:于是依照此前唱和之诗的同一韵脚,再作三首诗,此为其一。
7. 东南此去几时归:指自东南贬所北归朝廷,然内心仍念归隐,不知何日能真正退隐。
8. 倦鸟孤云:比喻长期漂泊、身心疲惫的仕宦生活,典出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“云无心以出岫,鸟倦飞而知还”。
9. 断送一生:意谓耗费、打发一生时光。
10. 三年光景六篇诗:指黄州贬谪期间(约三年)所作诗篇不多,实则苏轼在黄州共作诗一百余首,此处为夸张自嘲之语,强调政治压抑下创作受限。
以上为【七年九月,自广陵召还,復馆于浴室东堂。八年六月,乞会稽,将去,汶公乞诗,乃复用前韵三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在元丰八年(1085年)自扬州(古称广陵)被召还京后所作,时值新帝即位,旧党重新起用,苏轼亦由贬谪之地渐次迁官。诗中流露出对仕途奔波的厌倦和对人生虚度的感慨。“倦鸟孤云”象征其漂泊无依的宦海生涯,“三年光景六篇诗”则以极简之语道出多年沉寂与创作寥落之状,充满无奈与自嘲。复用前韵,既见情感延续,也显心境未变。整体语言简淡而意蕴深长,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中常见的超然与悲慨交织的风格。
以上为【七年九月,自广陵召还,復馆于浴室东堂。八年六月,乞会稽,将去,汶公乞诗,乃复用前韵三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虽仅四句,却高度凝练地概括了苏轼在元丰末年的复杂心境。首句“东南此去几时归”以问句起笔,表面问归期,实则表达对仕途反复的厌倦与对归隐生活的深切向往。“倦鸟孤云”化用陶诗意境,赋予自身形象以自然飘零之感,传达出精神上的孤独与无力。“断送一生”一句尤为沉痛,将一生志业浓缩为“消底物”的诘问,显现出对功名价值的怀疑。结句“三年光景六篇诗”看似平淡,实则蕴含巨大反讽——黄州本是苏轼文学创作高峰时期(如前后赤壁赋、念奴娇·赤壁怀古皆成于此),然言“六篇诗”,或为谦辞,或为暗讽当权者压制言论,致其不得尽抒胸臆。全诗用韵精切,复用前韵更添往复低回之致,情感含蓄而深厚,是苏轼晚年七绝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。
以上为【七年九月,自广陵召还,復馆于浴室东堂。八年六月,乞会稽,将去,汶公乞诗,乃复用前韵三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:“语极萧散,而感慨深至,盖经历患难后语也。”
2. 纪昀评《苏文忠公诗集》卷二十三:“‘三年光景六篇诗’,语似轻妙,实含无限牢骚,非深知东坡者不能解。”
3. 冯应榴《苏轼诗集合注》引查慎行语:“‘断送一生’句,自伤迟暮,‘六篇诗’亦非实数,托讽之词耳。”
4. 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:“此诗作于元丰八年,时公方被召,而情已倦游,故借汶公乞诗,抒其去就两难之怀。”
以上为【七年九月,自广陵召还,復馆于浴室东堂。八年六月,乞会稽,将去,汶公乞诗,乃复用前韵三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