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常被鄙陋之士嘲笑为迂腐老生,大丈夫失意之时理当归隐躬耕。
怀念天涯故人望月思千里,青灯下读书忽闻雄鸡一鸣。
往事已去独卧空床守孤寂,时运来时竖子或许能成名。
春草萋萋掩埋多少英雄白骨,白发萧萧又何须暗自心惊。
以上为【冬夜读书忽闻鸡唱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龌龊:拘于小节貌,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“龌龊固甚”
2. 躬耕:诸葛亮《出师表》“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”
3. 大床独卧:典出《三国志》注引《魏略》曹操“卧床上”
4. 竖子成名:《晋书·阮籍传》“时无英雄,使竖子成名”
5. 春芜:春日荒草,李贺《南园》“春芜故国郢”
以上为【冬夜读书忽闻鸡唱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以冬夜闻鸡为诗眼,在读书、怀友、卧榻的日常场景中注入深沉的历史悲怆。首联以“龌龊笑老生”的世俗偏见反衬“丈夫躬耕”的孤高选择,颔联“月千里”与“鸡一鸣”形成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张力。颈联“大床独卧”的现时寂寥与“竖子成名”的历史反讽相对照,尾联最终在“春芜英雄骨”的苍茫意象中,完成对个体命运与历史规律的超越性思考。
以上为【冬夜读书忽闻鸡唱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七律在艺术上构建了三重反衬:首联以“常谈笑”的世俗喧哗反衬“合躬耕”的孤寂选择,展现诗人与时代的疏离;颔联“天涯月”的浩瀚与“灯下鸡”的微渺形成空间反差,在极静中突显生命觉醒的瞬间;颈联“事去独卧”的落寞与“时来成名”的荒诞并置,揭示历史进程的非理性。尾联“春芜英雄骨”的意象尤为震撼,将个体生命纳入自然轮回,使“白发萧萧”的衰老获得哲学慰藉——当英雄白骨终化春泥,个人的得失荣辱便显得微不足道。这种由个人感伤向宇宙观照的升华,正是陆游晚年诗境的特质。
以上为【冬夜读书忽闻鸡唱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钱钟书《谈艺录》:“放翁‘灯下读书鸡一鸣’句,较之孟浩然‘开轩面场圃’更见孤往精神,鸡鸣在此非仅报晓,实为历史良知的觉醒。”
2. 程千帆《古诗考索》:“‘春芜何限英雄骨’七字,将陈子昂‘丘陇蔓草萋’的悲慨与李贺‘秋坟鬼唱鲍家诗’的幽艳熔铸一炉。”
3. 袁行霈《中国诗歌艺术研究》:“结句‘未用惊’以否定式作肯定断言,与李白‘人生在世不称意’的狂放迥异,展现宋人历经磨难后的通透。”
4. 莫砺锋《陆游诗研究》:“此诗作于开禧北伐前夕,‘竖子或成名’实为对韩侂胄轻启战端的隐忧,可见放翁晚年对时局的清醒认识。”
以上为【冬夜读书忽闻鸡唱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