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高楼缥缈在紫绿双色之间,良辰与乐事都凑齐全,从古至今,着实很难。感时怀旧,独自凄然。
圆月和玉树只闪现于夜夜,菊花与人貌却经行在年年。不知来年,我将跟谁一道赏观。
版本二:
高耸的楼阁在紫气缭绕、翠色掩映的山间若隐若现。美好的时光与欢乐之事,自古以来就难以两全。感念时事,怀念旧友,内心独自感到凄凉伤感。
明月如璧,琼枝似玉,空自照耀于每个夜晚;菊花年年盛开,人的容颜也随岁月更迭而变化。不知明年重阳节,我又将与谁一同赏花观月?
以上为【浣溪沙 · 自杭移密守,席上别杨元素,时重阳前一日】的翻译。
注释
浣溪沙:词牌名。原为唐代教坊曲,《金奁集》入「黄钟宫」,《张子野词》入「中吕宫」。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致尧,通常以其词《浣溪沙·宿醉离愁慢髻鬟》为正体,另有四种变体。正体双调,四十二字,上阕三句,三平韵;下阕三句,两平韵;过阕二句多用对偶。此调音节明快,为婉约、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。别有《摊破浣溪沙》,又名《山花子》,上下阕各增三字,韵全同。
「自杭移密守,席上别杨元素,时重阳前一日」:吴讷钞本、茅维《苏集》本作「菊节」。《二妙集》本、毛本作「菊节别元素」。《东坡外集》作「别元素」,原注:「一作『菊节』」。傅注本阙题。兹从元延祐本。
杨元素:杨绘,宋汉州绵竹(今属四川)人,字元素,号无为子。宋仁宗皇祐五年(西元一〇五三年)进士。通判荆南府,迁开封府推官,知眉州,徙兴元府,皆有治声。宋神宗立,召修起居注、知制诰、知谏院。与宰相曾鲁公忤,改兼侍读,元素以「谏官不得其言则去」,不拜。熙宁四年(西元一〇七一年),擢翰林学士、御史中丞《续〈资治通鉴〉长编·卷二百二十》。免役法行,元素陈十害,忤王介甫,罢知亳州。熙宁七年(西元一〇七四年)六月,自应天府(今河南商丘)移知杭州,八月到任。再为翰林学士。贬荆南节度副使,分司南京,改提举太平观,起知兴国军。宋哲宗即位,复天章阁待制,再知杭州。元祐三年(西元一〇八八年)卒于任,年六十二。有《群经索蕴》、《无为编》、《西垣集》等。事见《范太史集·卷三十九·天章阁待制杨公墓志铭》,《宋史·卷三百二十二·杨绘传》。
「缥(piāo)缈(miǎo)危楼紫翠间」句:傅子立注引唐·杜樊川《早春阁下寓直萧九舍人亦直内署因寄书怀四韵》诗:「千峰横紫翠。」缥缈,隐隐约约、若有若无貌。
良辰乐事:傅子立注引南朝宋·谢康乐《拟魏太子〈邺中集〉诗八首》序:「天下良辰美景,赏心乐事,四者难并。」
古难全:《二妙集》本、毛本作「苦难全」。
感时:茅维《苏集》本作「几时」。
璧月琼枝:傅子立注:「陈后主诸狎客诗:『璧月夜夜满,琼花朝朝新。』皆美张丽华、孔贵嫔等。」刘尚荣按:「事详《陈书·卷七·〈皇后传·后主贵妃张丽华传〉》、《南史·卷十二·〈后妃传·陈后主张贵妃丽华传〉》,二传原文『花』皆作『树』。」龙榆生笺引《陈书·卷七·〈皇后传·后主贵妃张丽华传〉》:「后主每引宾客对贵妃等游宴,则使诸贵人及女学士与狎客共赋新诗,互相赠答,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曲词,被以新声。选宫女有容色者以千百数,令习而哥之,分部迭进,持以相乐。其曲有《玉树后庭花》、《临春乐》等,大指所归,皆美张贵妃、孔贵嫔之容色也。其略曰:『璧月夜夜满,琼树朝朝新。』」又引《庄子》:「积石生树,名曰琼枝干,其高一百二十仞,大三十围,以琅玕为之实。」并自按曰「此所引不见今本《庄子》。」
菊花人貌:傅子立注:「戎昱诗:『菊花一岁岁相似,人貌一年年不同。』」刘尚荣按:「《全唐诗·卷二百七十》戎昱卷内无此句。」当由初唐刘庭芝诗『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』二句化出。
1. 浣溪沙:词牌名,双调四十二字,上片三句三平韵,下片三句两平韵。
2. 自杭移密守:指苏轼从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。
3. 杨元素:即杨绘,字元素,北宋官员,与苏轼有交往,时任杭州知州。
4. 缥缈:高远隐约的样子。
5. 危楼:高楼。
6. 紫翠间:指青山翠峰间缭绕着紫色云气,形容景色秀美。
7. 良辰乐事古难全:化用谢灵运“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”之意,表达美好事物难以兼得的遗憾。
8. 璧月琼枝:比喻明月如玉璧,花枝如美玉,形容夜景之美。
9. 菊花人貌自年年:菊花年年开放,人的容貌也随年岁老去,暗含物是人非之感。
10. 不知来岁与谁看:表达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对未来孤独的预感。
以上为【浣溪沙 · 自杭移密守,席上别杨元素,时重阳前一日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浣溪沙·自杭移密守,席上别杨元素,时重阳前一日》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所创作的一首词。上阕写离愁别绪,下阕则富于理趣。全词以乐景写愁情,饱含韵味,突出了词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某些哲理性思考,也表现了生命的空漠感和深沉的悲剧意识。
这首《浣溪沙》是苏轼由杭州调任密州(今山东诸城)前夕,在重阳节前一日宴席上与友人杨元素告别时所作。词中流露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,对人事变迁的感慨,以及对未来孤独境遇的忧虑。全词语言清丽,意境深远,情感真挚,体现了苏轼在仕途迁转中的复杂心境——既有豪放洒脱之风,又不乏细腻深沉的感伤。词人借景抒情,以“璧月琼枝”“菊花人貌”等意象对照永恒自然与短暂人生,深化了“良辰乐事古难全”的哲理主题。
以上为【浣溪沙 · 自杭移密守,席上别杨元素,时重阳前一日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词虽为席上即兴之作,却蕴含深厚的人生感慨。开篇写景,“缥缈危楼紫翠间”勾勒出杭州山水楼台的秀丽背景,也为后文的情感铺垫了诗意氛围。第二句“良辰乐事古难全”是全词主旨所在,既是对眼前欢聚即将结束的感叹,也是对人生缺憾的普遍认知。第三句“感时怀旧独凄然”直抒胸臆,点明离别之际的孤寂之情。
下片转入更深一层的时空对照:“璧月琼枝空夜夜”写自然之永恒,“菊花人貌自年年”则叹人生之易老。两个“年年”形成回环,强化了时间流逝的无奈。结尾“不知来岁与谁看”以问句收束,余音袅袅,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普遍悲悯。整首词语言简练,意境悠远,情感层层递进,充分展现了苏轼早期词作中兼具婉约与旷达的艺术风格。
以上为【浣溪沙 · 自杭移密守,席上别杨元素,时重阳前一日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唐宋名家词选》(龙榆生编):“此词作于熙宁七年(1074)九月,苏轼将离杭州赴密州,与杨元素饮别而作。语极清婉,而感慨深至。”
2. 《宋词三百首笺注》(唐圭璋笺注):“‘良辰乐事古难全’,概括千古同悲;‘不知来岁与谁看’,语浅情深,令人低回不已。”
3. 《苏轼词编年校注》(邹同庆、王宗堂著):“此词为苏轼在杭最后一阕,辞情俱佳,已见其词境渐趋成熟。”
4. 《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》(朱东润主编):“通过自然景物与人事变迁的对比,抒发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,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。”
以上为【浣溪沙 · 自杭移密守,席上别杨元素,时重阳前一日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