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衹记得昨夜风声一片,却不记得何时醒来,看江上大雪纷飞,想这瑞年,明年麦子定能丰收,只要百姓吃饱我就不愁了。
歌女林临风而立,身边飞舞的雪花如柳絮,喝下美酒的红唇,如樱桃绚烂,我则在酒杯前吁气措手,摸着白鬍须。
版本二:
我不记得曾经在万顷风涛中经历过的困顿与苏醒。只愿江上雪后天晴,麦浪如云,千车丰收,百姓温饱无忧,我的忧愁也就随之消散。翠袖随风轻扬,如柳絮般萦绕飘舞;红唇饮罢美酒,光艳如熟透的樱桃。宴席之前,我呵暖双手,拔去鬓边如霜的白须。
以上为【浣溪沙】的翻译。
注释
浣溪沙:词牌名。原为唐代教坊曲,《金奁集》入「黄钟宫」,《张子野词》入「中吕宫」。唐声诗唐代配乐之近体诗亦有「浣溪沙」调名,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;又有「浣纱女」调名,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。从字义上来看,「浣」,洗涤、漂洗也;「沙」,古通「纱」,故所「浣」者,「纱」也。敦煌出土之唐写本《云谣集·杂曲子》及五代後蜀赵崇祚《花间集》所录毛平圭、阎处士、毛熙震、李德润词,调名均题为「浣纱溪」。据南朝宋孔灵符《会稽记》载:「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,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、郑旦,先教习于土城山。山边有石,云是西施浣纱石」。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苧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,上有传为东晋王右军所书「浣纱」二字,即所传春秋时越国美女西子浣纱处。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若耶溪。总之,调名「浣纱溪」的本意即咏西子浣纱之溪。又,近人梁启勋《词学·调名》云:「《浣纱溪》,杜少陵诗『移船先生庙,洗药浣纱溪』。」按:今查《杜工部集》,唐杜少陵《绝句三首》诗有「移船先主庙,洗药浣沙溪」之句。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,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,其中的「生」「纱」二字尚有异文,故梁说仅备参考。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致尧,通常以其词《浣溪沙·宿醉离愁慢髻鬟》为正体,另有四种变体。正体双调,四十二字,上阕三句,三平韵;下阕三句,两平韵;过阕二句多用对偶。另有仄韵体,始于南唐後主。此调音节明快,句式整齐,易于上口,为婉约、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。别有《摊破浣溪沙》,又名《山花子》,上下阕各增三字,韵全同。张子澄词有「露浓香泛小庭花」句,名《小庭花》;韩涧泉词有「芍药酴縻满院春」句,名《满院春》;有「东风拂栏露犹寒」句,名《东风寒》;有「一曲西风醉木犀」句,名《醉木犀》;有「霜後黄花菊自开」句,名《霜菊黄》;有「广寒曾折最高枝」句,名《广寒枝》;有「春风初试薄罗衫」句,名《试香罗》;有「清和风里绿荫初」句,名《清和风》;有「一番春事怨啼鹃」句,名《怨啼鹃》。
题注:傅注本、元延祐本、毛本无题。明吴讷钞本、茅维《苏集》本、毛本调名下注:「前韵」。
「万顷风涛不记苏」句:杨守敬《景苏园帖》收此首及後四首《浣溪沙》石刻墨迹此句下有东坡自注:「公有田在苏州,今荡尽。」傅子立注:「旧注云:『公有薄田在苏,今岁为风涛荡尽。』」刘尚荣按:「『公』谓徐君猷。」《东坡外集》所载自注同傅注。
「翠袖依风萦柳絮,绛唇得酒烂樱珠」句:傅子立注:「方雄飞:『翠袖低徊真蹀躞,朱唇得酒假樱桃。』」刘尚荣按:「句出《赠美人四首(其一)》。原句为『舞袖低徊真蛱蝶,朱唇深浅假樱桃』,见方雄飞《玄英集·卷六》、别见《全唐诗·卷六百五十一》。疑傅注另有所本。」
1. 浣溪沙:唐教坊曲名,后用为词牌。双调四十二字,上片三句三平韵,下片三句两平韵。
2. 万顷风涛不记苏:意谓经历巨大风波后已不记得何时复苏。“苏”通“甦”,苏醒,亦暗指作者从贬谪或病痛中恢复。
3. 雪晴江上麦千车:想象雪后天晴,江边麦子丰收,可收千车之粮。象征年丰民乐。
4. 但令人饱我愁无:只要百姓吃饱,我的忧愁就不存在了。体现作者的民本思想。
5. 翠袖:指歌女或侍女的衣袖,代指女子。
6. 依风萦柳絮:随风飘动,如柳絮缠绕。形容女子姿态轻盈。
7. 绛唇得酒烂樱珠:红唇饮过酒后更加鲜亮,如同熟透的樱桃。形容女子容貌娇美。
8. 尊前:同“樽前”,酒席之前。
9. 呵手:用口吹气取暖,因冬寒手冷。
10. 镊霜须:用镊子拔去白色的胡须,象征自叹年老。
以上为【浣溪沙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词创作于元丰五年冬。词的上阕描写雪景和作者由此而想象的来年丰收景象,以及因人民有希望获丰收、饱暖而喜悦的心情,下阕回叙前一日酒筵间的情景,抒发了词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刻忧思。
这首《浣溪沙》是苏轼晚年作品,体现了他虽身处逆境却心系民生、旷达中蕴含悲悯的情怀。词的上片由景入情,以“风涛”暗喻人生坎坷,“不记苏”既显超然,又隐含苦痛记忆的淡化。继而寄望于丰收与民安,表达“但令人饱我愁无”的仁者胸襟。下片转写宴饮场景,通过女子姿容的明媚与自身“镊霜须”的苍老对比,抒发年华老去、壮志未酬的感慨。全词语言清丽,意境开阔,情感深沉,在乐观中见悲凉,于闲适中藏忧思,展现了苏轼一贯的儒者情怀与文人风骨。
以上为【浣溪沙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词结构巧妙,上片写心志,下片写情境,虚实相生。开篇“万顷风涛”气象宏大,既可理解为自然景象,更可视为人生仕途风波的象征。“不记苏”三字看似洒脱,实则蕴含无限沧桑——不是忘记,而是不愿再提。紧接着笔锋一转,寄情于农事丰收、百姓温饱,展现出儒家士大夫“忧以天下”的责任感。“但令人饱我愁无”一句质朴深切,堪比杜甫“安得广厦千万间”之仁心。下片描写宴饮之乐,色彩明丽:“翠袖”“绛唇”“樱珠”等词极尽妍态,反衬出词人“呵手镊霜须”的孤寂与衰老。这一细节尤为动人,既有对青春不再的无奈,也暗含自我整饬、强作从容的心理。全词在豪放与婉约之间取得平衡,既有东坡一贯的旷达,又不失细腻深情,堪称其晚年词作中的精品。
以上为【浣溪沙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历代诗余》引《乐府纪闻》:“东坡在儋耳,作小词数首,清新婉丽,皆有寄托。”
2. 清·先著、程洪《词洁辑评》卷五:“‘但令人饱我愁无’,真仁人之言。东坡一生肝胆,尽于此七字见之。”
3. 清·陈廷焯《词则·大雅集》:“语淡而味厚,陶韦之外,别有高致。‘翠袖’‘绛唇’二句,映出‘镊霜须’三字,尤觉怆然。”
4. 近人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虽未直接评此词,然其称“东坡之词旷”,与此词精神契合,可作旁证。
5. 龙榆生《东坡乐府笺》:“此词当作于贬儋州时。‘万顷风涛’盖指海上风波,亦寓身世之感。结句自伤老大,而忧国忧民之怀,终不稍减。”
以上为【浣溪沙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