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何妨让美丽的女子唱着《迎仙曲》前来迎接,我自可与山僧相伴,随处修习禅法。
陆地上开出花朵又有什么值得奇怪呢?如今更令人惊叹的是那在烈火中绽放的莲花。
以上为【陆莲庵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陆莲庵:诗题,可能为某处寺庙或庵堂之名,亦或借“陆地生莲”之意喻清净道场,具体地点不详。
2. 苏轼: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诗风豪放旷达,兼融儒释道思想。
3. 红粉:指美貌女子,常代指歌伎或世俗美色。
4. 唱迎仙:演唱《迎仙曲》,古代乐曲名,或泛指迎接神仙的歌舞仪式,象征世俗欢愉与求仙之愿。
5. 山僧:山中修行的僧人,代表清修避世的生活方式。
6. 到处禅:随处修禅,表明禅不在形式而在心境,体现“行住坐卧皆是禅”的禅宗思想。
7. 陆地生花:佛教典故,比喻稀有难得之事,《维摩诘经》中有“天女散花”之说,花落衣者为执著,不落者为无垢。
8. 安足怪:哪里值得奇怪,反问语气,强调其平常性。
9. 火中莲:即“火里莲华”,出自佛教譬喻,谓在烈火中生长的莲花,极言修行者于烦恼炽盛中保持清净心志,极为难得。
10. 而今更有:转折语,突出“火中莲”比“陆地生花”更为殊胜,寓意境界更高。
以上为【陆莲庵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苏轼超脱尘俗、崇尚禅理的人生态度。前两句写红粉佳人唱曲迎仙的世俗场景与山僧修禅的清寂生活并置,表现出诗人对两者兼容并包的豁达胸怀;后两句则通过“陆地生花”与“火中莲”的对比,强调精神超越之难能可贵,尤其“火中莲”象征在困厄中坚守清净本心,体现逆境修行的至高境界。全诗融合佛理与诗意,寓哲思于形象,展现了苏轼融通儒释、随缘自适的思想特质。
以上为【陆莲庵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虽短,却意蕴深远。首句“何妨红粉唱迎仙”以世俗之乐起笔,看似轻佻,实则展现苏轼包容万象的胸襟——他并不排斥人间声色,亦不以此为碍。次句“来伴山僧到处禅”陡然转向清寂,形成张力,但诗人从容调和二者,表明外境不碍内心清净。后两句转入哲理升华,“陆地生花”已是奇景,然尚属可见之奇迹;而“火中莲”则属不可能中的可能,是精神超越的象征。这一意象源自《涅槃经》等佛典,常用来形容菩萨于五浊恶世中成就道业。苏轼借此表达:真正的修行不在远离尘嚣,而在身处纷扰仍能保持本心。全诗语言平易,用典自然,意境由浅入深,体现了东坡“平淡中见奇崛”的艺术风格。
以上为【陆莲庵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称:“此诗以禅语入诗而不露痕迹,妙在若有若无之间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三十七引冯舒语:“‘火中莲’三字,非东坡不能道,非东坡不能用。”
3. 近人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虽未直接评此诗,但指出:“宋代文人多取佛典意象入诗,尤以苏轼为最自然。”可为此诗背景佐证。
4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)校注者案:“此诗或作于贬谪期间,借禅语抒怀,寄寓逆境中持守节操之意。”
5. 日本江户时代学者赖山阳《日本乐府》自序中曾引用“火中莲”一句,称“东坡此语,真可为千古砥柱”。
以上为【陆莲庵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