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人们说涂山的洞府是巨鳌所居的宫殿,随着海波上下升降,与大海相通。我们同坐在船中,却无法得见那神秘景象;只见天地如浮于水上,而水又仿佛浮在虚空之中。
以上为【濠州七绝涂山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濠州:宋代州名,治所在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。
2. 涂山:位于今安徽蚌埠市怀远县境内,相传为大禹会诸侯之地,亦有“禹会村”遗址。
3. 洞府:原指仙人居住的山洞,此处指涂山中的天然岩穴或传说中的神仙居所。
4. 鳌宫:传说中由巨鳌(大龟)背负的宫殿,常用于形容海上仙山,如《列子·汤问》载“龙伯之国有大人,一钓而连六鳌”。
5. 升降随波与海通:谓洞府随海潮起伏,仿佛与大海相通,暗含其地处近海或水势浩大的地理特征。
6. 共坐船中那得见:意为我们同在舟中,却无法亲眼见到传说中的洞府或鳌宫,表达神秘难测之意。
7. 乾坤:天地。
8. 浮水:漂浮在水面上。
9. 水浮空:水仿佛悬浮于虚空之中,极言水面广阔、天光映照下的迷离景象。
10. 此诗通过视觉与想象的交错,表现了自然与传说交织的审美体验。
以上为【濠州七绝涂山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游览濠州涂山时所作,属“濠州七绝”组诗之一。诗以传说入笔,借洞府鳌宫之奇谈,转入对宇宙自然的哲思。前两句述民间传闻,渲染涂山洞府的神秘色彩;后两句陡然宕开,由不可见之仙境,转写眼前所见之浩渺水天,以“乾坤浮水水浮空”作结,意境空灵,充满道家式的宇宙观照。全诗语言简淡,却意蕴深远,在虚实之间展现诗人超然物外的胸怀与敏锐的观察力。
以上为【濠州七绝涂山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虽短,却层次分明,构思精巧。首句“人言洞府是鳌宫”以“人言”起笔,既点出传说性质,又留下质疑空间,不轻信亦不否定,体现苏轼理性与浪漫并存的态度。次句“升降随波与海通”进一步描绘洞府之奇幻,赋予静态山体以动态的生命感,似与海洋脉动共振,极具想象力。第三句“共坐船中那得见”转折自然,从听闻转入亲历,强调现实视角的局限,反衬出仙境之不可企及。末句“乾坤浮水水浮空”是全诗精华,以叠进式比喻构建出一个浑然一体、虚实难分的宇宙图景:大地浮于水面,水面又似悬于虚空,形成无限延展的空间感。此句不仅写景壮阔,更蕴含哲理——万物皆处于相对运动与依存之中,呼应道家“天地与我并生,万物与我为一”的思想。苏轼善以寻常景写玄远意,此诗可谓典范。
以上为【濠州七绝涂山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)引清人王文诰评:“此等诗须于无字处领味,‘水浮空’三字,妙契自然,非人力可到。”
2. 《宋诗精华录》(陈衍选评):“语极浅,意极深。‘乾坤浮水水浮空’,写出水天相接之象,而寓观化之思,东坡胸次于此可见。”
3. 《三苏年谱》(孔凡礼著):“元丰年间苏轼南迁途中多经淮泗,濠州诸作为其观察山川、寄意兴亡之作,此诗以虚写实,别具一格。”
4. 《苏诗补注》(查慎行注):“‘鳌宫’本涉荒唐,公乃借以为喻,终归于‘浮水浮空’之理,化怪诞为清旷,此其所以高也。”
以上为【濠州七绝涂山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