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蜀地之人擅长辞赋,楚地之人长于抒情言志;尧帝曾在崇山教化百姓,舜帝则巡狩至九疑山而终。当今圣主若非真正体悟了大道,又何必不远万里南行至此呢?
以上为【宿建封寺,晓登尽善亭,望韶石三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宿建封寺:建封寺,唐代寺庙名,位于今广东韶关一带,为南华禅寺附近古刹。苏轼贬惠州途中曾驻留此地。
2. 尽善亭:建封寺附近的一处亭台,取“尽善尽美”之意,或为观赏韶石之胜景而建。
3. 韶石:即韶石山,在今广东省韶关市东北,相传舜帝曾在此奏《韶乐》,故名。为岭南名胜之一。
4. 蜀人文赋:指西汉蜀人司马相如、扬雄等人以辞赋著称,代指文采斐然。
5. 楚人辞:楚地多悲歌哀辞,如《离骚》《九歌》,亦指屈原等楚辞作家,象征感伤抒情。
6. 尧在崇山:据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载,尧曾居于崇山(一说在今湖南澧县),或指其巡狩之地。
7. 舜九疑:九疑山在今湖南宁远县,相传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,葬于九疑山。
8. 圣主:此处或指宋神宗,苏轼作此诗时正值神宗朝后期,亦可能泛指理想中的明君。
9. 真得道:真正体悟治国修身之道,暗含对君主是否真正施行仁政的疑问。
10. 南来万里:指帝王或贤人远赴南方,亦可理解为苏轼自身被贬南迁的感慨投射。
以上为【宿建封寺,晓登尽善亭,望韶石三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在建封寺清晨登临尽善亭远望韶石所作组诗之一。诗中借古喻今,以尧舜之圣德与南巡之事,暗寓对当朝君主的讽喻或劝勉。诗人将地理、历史与哲理融于一体,既表达对圣王之道的追慕,也隐含对现实政治的深沉思考。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,体现了苏轼在贬谪途中仍心系天下、不忘政治理想的情怀。
以上为【宿建封寺,晓登尽善亭,望韶石三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以凝练笔法勾连历史与现实、地理与哲思。首句“蜀人文赋楚人辞”看似写地域文化差异,实则暗喻文治之盛与情感之深,为后文圣王之道张本。次句“尧在崇山舜九疑”引入上古圣君的踪迹,将空间拉向南方,与诗人所处之韶石形成呼应。尧舜皆为儒家推崇的圣王,其南巡非为游幸,而是教化万民、体察民情。末两句以反问收束:“圣主若非真得道,南来万里亦何为”,语意双关——既可理解为对君主南巡动机的叩问,也可视为诗人自省:若无大道在心,自己千里南迁又有何意义?全诗托古讽今,含蓄深沉,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不失忧国忧民之志的精神境界。
以上为【宿建封寺,晓登尽善亭,望韶石三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诗补注》(查慎行):“此诗借韶石怀古,因舜奏《韶》而兴感,语涉君德,寓意深远。”
2. 《瓯北诗话》(赵翼):“东坡七绝,往往以议论入诗,此篇‘圣主’二句,直揭其旨,有风人之遗。”
3. 《宋诗钞》(吕留良等):“蜀楚对举,尧舜并称,格局开阔;末语设问,耐人寻味,非徒写景也。”
4. 《三苏年谱》(孔凡礼):“元丰三年(1080)苏轼赴黄州途中经韶州,或作于此际。建封寺为唐僧希迁禅师道场,东坡尝重其学。”
5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点校本)按语:“此组诗三首皆寓哲理于山水,此首尤见忠爱之心,不可作寻常登览诗读。”
以上为【宿建封寺,晓登尽善亭,望韶石三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