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生英妙年,一扫千兔秃。
仕进固有馀,不肯践场屋。
通阛何所傲,傲名非傲俗。
定知轩冕中,享荣不偿辱。
岂无自安计,得失犹转毂。
先生独扬扬,忧患莫能渎。
得如虎挟乙,失若龟藏六。
床头车马道,残月挂疏木。
朝客纷扰时,先生睡方熟。
翻译
先生正值英俊超群的妙年,才思敏捷,一挥笔便扫尽千支秃笔。
本有充足的才学可求仕进,却不愿踏足科场应试之路。
居于繁华街市之中,所傲者并非世俗之人,而是虚名本身。
深知在达官显贵之中,纵然享有荣华,也难抵随之而来的屈辱。
岂无安身立命之策?但得失如同车轮般旋转不定,难以把握。
唯独先生从容自得,忧患无法侵扰其心志。
得志时如虎挟风雷般威猛,失意时则如龟藏六甲般沉静自守。
暂居茅屋檐下,亦能随遇而安,俯仰之间皆感满足。
东坡那无边的春意,尽数蕴藏于方寸心田之中。
醉中吟诗旁若无人,唯有美酒独自相伴助兴。
床前可见通往权贵的车马大道,残月斜挂稀疏的树梢之上。
当朝中宾客纷纷扰扰奔走钻营之时,先生却正酣然熟睡。
以上为【寄傲轩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寄傲轩:轩名,取意于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“倚南窗以寄傲,审容膝之易安”,象征寄托傲世之情的小屋。
2. 英妙年:指年少而才华出众的时期。
3. 一扫千兔秃:形容文思敏捷,挥毫成章,用尽千支兔毫笔。“兔”指兔毫制成的毛笔,“秃”谓笔头磨秃。
4. 践场屋:指参加科举考试。场屋即科举考场。
5. 通阛(huán):指四通八达的街市,代指尘世繁华之地。阛,市垣,引申为市场。
6. 傲名非傲俗:真正所傲者不是世俗之人,而是追逐虚名的行为。
7. 轩冕:古代卿大夫的车驾(轩)与礼帽(冕),代指高官厚禄。
8. 转毂(gǔ):车轮转动,比喻得失反复无常。
9. 虎挟乙:典出《左传》或为“虎负嵎”之化用,喻强势进取之态;“乙”或为“已”之讹,亦有解作“气势如虎带风”。此处形容得志时的威猛姿态。
10. 龟藏六:出自《庄子·秋水》“吾将曳尾于涂中”,又佛经中有“龟藏六”喻六根收敛,不受外扰。此指失意时退藏自保,韬光养晦。
以上为【寄傲轩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寄傲轩》是苏轼借咏他人居所“寄傲轩”而抒写高洁人格与超然处世态度的一首哲理诗。全诗以“傲”为眼,层层展开对士人精神境界的礼赞。诗人并未直接描写轩室形制,而是通过刻画一位“先生”的品格,揭示“寄傲”之真义——非傲视世人,而是傲于名利、不役于外物。诗中融合了道家的退守自全(如“龟藏六”)、儒家的安贫乐道(如“茅檐聊寄寓”)以及苏轼特有的旷达胸襟(如“醉哦旁若无”),展现出一种在仕隐之间自由转换的生命智慧。结尾以“朝客纷扰”与“先生睡方熟”对比,极具讽刺意味,凸显出诗人对官场倾轧的厌倦和对精神独立的推崇。
以上为【寄傲轩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严谨,层次分明。开篇写“先生”才高志洁,不屑科举功名,奠定其超凡脱俗的形象基调。继而点出“傲”的本质在于不慕轩冕之荣,因荣不足偿辱,体现苏轼一贯反对趋炎附势的政治态度。第三层转入哲理思考:人生得失如轮转,唯有内心安宁才是根本。由此引出“扬扬”之态与“虎挟乙”“龟藏六”的进退之道,展示出儒道互补的理想人格。后半转写生活环境:“茅檐”虽简,“俯仰自足”,心宽天地宽。而“东坡无边春,方寸尽藏蓄”一句尤为精彩,将自然之春与胸中气象融为一体,既是写景,更是写心。末段以动静对照收束:车马喧嚣、残月疏木构成冷清画面,而“醉哦”“独侑”见其孤高自赏;最后以“朝客纷扰”衬“先生睡熟”,意境深远,余味无穷。全诗语言凝练,用典自然,情理交融,堪称苏轼七言古诗中的精品。
以上为【寄傲轩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托寄傲之名,实写己志。‘享荣不偿辱’一语,道尽仕途险恶,非亲历者不能言。”
2. 纪昀评《苏文忠公诗集》卷二十:“语极豪宕,而意主恬退,所谓外放内收也。‘虎挟乙’‘龟藏六’二语奇崛,寓意深至。”
3. 冯应榴《苏轼诗集合注》引王文诰语:“‘东坡无边春,方寸尽藏蓄’,此等句非胸次浩然者不能道。盖自况也。”
4. 清代张谦宜《絸斋诗谈》卷五:“起手八字便见骨力,‘不肯践场屋’五字斩钉截铁。通体气脉贯通,结处尤有千钧之力。”
5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以轩为题,而不描摹轩之景物,专写轩中之人,人即是轩,轩即是人,此所谓神来之笔。”
以上为【寄傲轩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