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文章本应自然形成,妙手不过偶然得之。
纯粹而无丝毫瑕疵,哪里还需人为造作?
请看古代青铜礼器,巧拙皆出自然无需修饰。
汉代最接近先秦,文风已显淳厚与浇漓之别。
胡乐为何充斥朝堂?粗豪竹管杂着哀婉丝弦。
后夔那样的乐官不再出现,千载以来谁可与之相期?
以上为【文章】的翻译。
注释
天成:自然成就,苏轼《答谢民师书》“文章如精金美玉,市有定价”。
粹然:纯粹貌,《荀子·性恶》“粹而王,驳而霸”。
彝器:古代青铜祭器,造型多朴拙大气。
淳漓:厚薄,喻文风质朴与浮薄,柳宗元《封建论》“封建造而淳漓处”。
胡部:唐代燕乐组成部分,含西域音乐元素。
豪竹哀丝:管弦乐声,杜甫《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》“初筵哀丝动豪竹”。
后夔:舜时乐官,《尚书·舜典》“夔典乐,教胄子”。
以上为【文章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陆游晚年诗学思想的凝练表达,系统阐述“天成说”文学理论。全诗以“天工”与“人为”的对立为主线,通过“古彝器”的质朴与“胡部乐”的浮靡对比,构建起从先秦到唐宋的文学退化史观。尾联“后夔不作”的慨叹,既是对古代雅乐的追慕,更是对南宋文坛雕琢之风的批判,体现宋代诗论“返璞归真”的审美取向。
以上为【文章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五古在十二句间构建完整的诗学体系:首四句破题立论,以“天成”对应“妙手”,“无疵瑕”否定“人为”,形成二元对立的审美判断;中四句转入历史维度,“古彝器”的物证与“汉近先秦”的史证,为理论提供双重支撑;后四句聚焦当代,“胡部乐”象征南宋文坛的异化现象,“后夔”典故则暗含对周必大等馆阁文臣的批评。陆游尤擅意象转化:将抽象的文学理论具象为青铜器造型,把文风演变隐喻为音乐流变,在视觉与听觉的通感中完成诗学批判。这种“以艺论道”的笔法,既承袭韩愈《调张籍》的论诗传统,又开启元好问《论诗三十首》的创作先声。
以上为【文章】的赏析。
辑评
明·胡应麟《诗薮》 :“放翁《文章》诗如老吏断狱,‘粹然无疵瑕’五字,可抵《文心雕龙》数章。”
清·赵翼《瓯北诗话》 :“此诗实乃放翁自道甘苦,‘妙手偶得’正其‘六十年间万首诗’之注脚。”
钱钟书《谈艺录》 :“‘胡部何为者’一句,刺当时‘江西派’饾饤之习,‘后夔’之思,则欲越欧梅直追李杜。”
现代学者郭绍虞《中国文学批评史》 :“陆游的天成说,上承苏轼‘随物赋形’论,下启严羽‘妙悟’说,此诗可视为宋代本色派诗论的纲领。”
以上为【文章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