亦名羊起名、白石、石生。
气味
咸、微温、无毒。
主治
滑精(元气虚寒,精滑不禁,手足常冷,大便溏泄)。用阳起石煅后研细,加钟乳粉等分,再加酒煮过的附子末,调一点面粉把药合成丸子,如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服,米汤送下。直至病愈为止。
翻译
阳起石(又名:羊起石、白石、石生)
性味:咸、微温、无毒
主治症状及用法:
1. 丹毒肿痒:将阳起石煅烧后研成细粉,用清水调匀外敷
2. 滑精(症见元气虚寒、遗精不止、手足常冷、大便稀溏):将煅烧研细的阳起石与等量钟乳粉混合,加入酒制附子末,用少量面粉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。
每次服用五十丸,空腹米汤送服,直至痊愈
3. 阳痿阴汗:将煅烧后的阳起石研成细末,每次服用二钱,用温盐酒送服
以上为【本草纲目·石部·阳起石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阳起石:硅酸盐类矿物,主要成分为含水硅酸钙镁
2. 煅:中药炮制法,将药物高温灼烧至红透
3. 钟乳粉:碳酸钙矿物钟乳石的粉末
4. 附子: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加工品,有毒需炮制
5. 梧子大:古代丸剂规格,相当于梧桐籽大小(直径约6毫米)
6. 空心服:空腹服药
7. 阴汗:前阴部多汗症
8. 盐酒:加入食盐的温酒
9. 石生:指矿物类药材的自然属性
10. 丹毒:急性感染性皮肤病
以上为【本草纲目·石部·阳起石】的注释。
评析
本条体现了李时珍对本草学的系统整理方法,通过释名、气味、主治三级结构,构建了完整的药物认知体系。在临床应用中突出“煅研”的炮制工艺,针对不同病症采用外敷、丸剂、散剂等差异化给药方式,展现了明代药物学对剂型与疗效关系的深入认识。
以上为【本草纲目·石部·阳起石】的评析。
赏析
《本草纲目》此条典型呈现了李时珍“折衷参校”的治学特点。在药物基源方面延续《神农本草经》将阳起石列为中品的传统,在临床应用方面则综合《千金方》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等前代经验并加以验证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“滑精”症的完整辨证,将症状(精滑不禁)、体征(手足常冷)、病机(元气虚寒)形成完整证据链,并创造性配伍钟乳粉与附子,形成温补肾阳的复合方剂。其剂量表述“五十丸”“二钱”体现明代度量衡的精确化发展,而“直至病愈为止”的服药指导则蕴含循证医学思想。
以上为【本草纲目·石部·阳起石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陶弘景《本草经集注》:“阳起石,云母根也,色理如马齿,味酸微温,生齐山山谷”
2. 苏敬《新修本草》:“此石以白色肌理似殷蘖,仍夹带云母滋润者为良,故《本经》一名白石”
3. 陈藏器《本草拾遗》:“阳起石,温肾气,补命门,惟须久服方能见效”
4. 寇宗奭《本草衍义》:“凡石药冷热皆有毒,阳起石煅炼方宜入药”
5. 刘文泰《本草品汇精要》:“阳起石得茯苓、菟丝子则养肾益精,得钟乳石、附子则温肾壮阳”
以上为【本草纲目·石部·阳起石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