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少年时骑马远行,勤于奔波,夜里躺下还能听见马儿嚼草的声音,风雨交加中更添羁旅之思;如今见到画中的马,忽然想起当年手执短鞭驰骋的情景。十年来久坐考场,髀肉因久不骑射而生,身心疲惫,还要陪着你苦吟作诗消瘦形骸,实在不如吃上一顿香甜的芋头配豆饭来得自在。门前御史的骢马将要嘶鸣,而我却有幸蒙诏恩准许三日休憩,像个老翁般闲适;我羡慕你怀中那一对鲜红的橘子,饱含温情与生机。
以上为【次韵黄鲁直画马试院中作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次韵: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和诗,是宋代文人唱和常见方式。
2. 黄鲁直:即黄庭坚,字鲁直,北宋著名文学家,苏轼门人,“苏门四学士”之一。
3. 鞍马勤远行:指少年时期奔波在外,常骑马远游。
4. 卧闻龁草风雨声:躺在驿站或旅舍中,听马在风雨中吃草的声音,表现羁旅之苦。
5. 短策横:手持短鞭,意指驰马出行,象征自由奔放的生活。
6. 髀肉磨欲透:化用“髀肉复生”典故(出自《三国志·刘备传》),指久不骑马,大腿因久坐而生肉,此处反用,强调久困试院,身体劳损。
7. 陪君作诗瘦:暗指与黄庭坚等人切磋诗艺,苦吟伤身,呼应杜甫“为人性僻耽佳句,语不惊人死不休”及“诗穷而后工”之意。
8. 芋魁归饭豆:吃芋头和豆类粗食,象征简朴安逸的田园生活。“芋魁”指大芋头。
9. 御史骢:御史所乘的青白色马,代指公务繁忙。
10. 羡君怀中双橘红:用陆绩怀橘故事(《三国志·吴书》载陆绩六岁怀橘遗母),既写实物,又寓孝思与温情,亦表达对友人生活情趣的欣羡。
以上为【次韵黄鲁直画马试院中作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次韵黄庭坚(字鲁直)《画马试院中作》之作,写于试院任职期间。诗中通过“画马”这一意象,勾起诗人对少年游历、鞍马生涯的回忆,对比当下困于科场、久坐成疾的现实,流露出仕途倦怠与归隐之思。全诗情感由追忆转入自嘲,再转为对友人生活情趣的欣羡,层次分明,语调诙谐中见沉郁。末句“双橘红”以小见大,借物抒情,寄托对自然生活与友情温暖的向往,极具感染力。
以上为【次韵黄鲁直画马试院中作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“画马”为引,展开今昔对照,结构紧凑,情感跌宕。开篇追忆少年鞍马风尘,耳畔犹闻风雨中马龁草之声,画面感极强,凸显昔日豪情与奔波之实。转入当下,“十年髀肉”一句,既用典又写实,将长期困守试院、不得施展抱负的身心疲惫刻画入微。“作诗瘦”三字幽默中带辛酸,道出文人苦吟之状。继而笔锋一转,提出“不如芋魁归饭豆”,看似消极,实则蕴含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对简朴生活的向往。后四句写诏许休沐,暂得清闲,门前御史骢马欲嘶,反衬自身难得之闲适。结尾“双橘红”意象鲜明,不仅色彩悦目,更以温情细节收束全诗,使整首诗在苍凉中透出生机与人情之美。语言质朴自然,用典贴切而不露痕迹,体现了苏轼“信手拈来皆妙谛”的艺术功力。
以上为【次韵黄鲁直画马试院中作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感慨身世,以画马发端,而归于怀橘,婉曲有致,非徒作旷达语也。”
2. 纪昀《纪批苏诗》卷二十三评此诗云:“前幅写久困场屋之苦,后幅写暂得休沐之乐,中间‘芋魁饭豆’之想,真率中见超脱。结处一橘,情味悠长,非俗手所能到。”
3. 冯应榴《苏文忠公诗合注》引查慎行语:“‘作诗瘦’三字,写尽词臣苦况;‘双橘红’三字,写出鲁直风致,东坡胸次洒落,于此可见。”
4. 清代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卷二十一:“此诗通体浑成,感慨寓于闲淡之中。‘门前欲嘶’与‘怀中双橘’对写,一动一静,一公一私,情景交融,最耐寻味。”
以上为【次韵黄鲁直画马试院中作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