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春天来到西湖,处处都开满了花,青草如裙腰般环绕着山脚,斜斜地蔓延。
在水边烟雾缭绕的浦口,仿佛有女子解下佩饰临水而立;在酒肆旁,还有含情脉脉当垆卖酒的佳人。
以上为【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杨公济:宋代文人,名蟠,字公济,与苏轼有诗文往来。
2. 梅花十绝:指一组共十首以梅花为主题的绝句,此为其一。
3. 西湖:此处指杭州西湖,苏轼曾知杭州,多次游览并题咏西湖。
4. 裙腰芳草:比喻山间环绕的青草如同女子裙裾的腰部,形容草色柔美蜿蜒。
5. 盈盈:仪态美好的样子,常用于形容女子风姿。
6. 解佩:指解下玉佩,古代传说中郑交甫于汉皋遇二女,赠佩而去,后佩失女亦不见,典出《列仙传》。此处借指仙女或高洁之人临水而立。
7. 烟浦:云雾缭绕的水滨。
8. 脉脉:含情不语的样子。
9. 当垆:在酒肆前卖酒。古有卓文君当垆卖酒之事,见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。
10. 酒家:卖酒的人家,即酒肆。
以上为【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与友人杨公济唱和之作,题为《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》之一。虽以“梅花”为题,但本首并未直接描写梅花,而是借西湖春景抒写诗意情怀。诗人以拟人化的笔法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意象融合,通过“解佩”“当垆”等典故暗示高洁之士与世俗风情并存的意境,既显风流蕴藉,又暗寓超脱之意。全诗语言清丽,意境空灵,展现了苏轼善于融情入景、化典无痕的艺术功力。
以上为【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诗虽名为咏梅,实则以西湖春景为背景,营造出一种空灵缥缈、人景交融的意境。首句“春入西湖到处花”,开门见山地点明时节与地点,展现西湖百花争艳的盛景。次句“裙腰芳草抱山斜”,运用比喻手法,将山脚蜿蜒的绿草比作女子的裙腰,形象生动,富有女性柔美的韵味,“抱”字更赋予山以温情与动感。
后两句转而引入人物意象:“盈盈解佩临烟浦”化用汉皋解佩的神话传说,使自然之景带上仙气与浪漫色彩;“脉脉当垆傍酒家”则借用卓文君当垆卖酒的典故,增添人间烟火气息。两个典故一仙一俗,一虚一实,形成张力,既表现了西湖兼具清幽与繁华的特质,也折射出诗人内心对高洁人格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包容。
整首诗语言婉约而不失洒脱,意境朦胧而富有联想空间,体现了苏轼在七言绝句中“以意胜”“以趣胜”的艺术特色。
以上为【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》评苏轼诗:“才大气雄,纵横奔放,然其小诗亦清丽可喜,尤善以虚境写实,因情造景。”
2. 清代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指出:“东坡绝句多率意之作,而此等语带烟霞,神韵独绝,非刻意雕琢者所能及。”
3. 《历代诗话》引吴可语:“东坡和杨公济梅花诗,不拘形似,专取兴会,盖得风人之遗意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称:“此诗写西湖春色,不着一‘梅’字,而梅魂自在其中,所谓不即不离,妙不可言。”
以上为【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