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夜里梦见一位披发的老人,骑着麒麟从荒远之地而来。
他独自前行,无人作伴,忽然间来到我的厅堂。
他高谈阔论,气势峥嵘;言辞精微,意蕴深远。
我静静地聆听他的言语,尚未脱离诗文笔墨的境界。
平生志气如长虹贯日,本不该葬于北邙这样的寻常墓地。
少年时仰慕先贤遗著,风姿卓异,恭敬而昂扬。
如今衰老疲倦,百无一用,渐渐将棱角磨圆,趋于平庸。
只能隐约依从内心所安,年老退隐,却仍不免自我感伤。
以上为【和陶拟古九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和陶:指苏轼晚年贬谪期间,追和陶渊明《拟古九首》所作的一组诗,共九首,此为其一。
2. 披发翁:披散头发的老者,古代常以“披发”形容隐士或仙人,象征超脱世俗。
3. 驎(lín):同“麟”,麒麟,传说中的仁兽,常用于比喻贤人或祥瑞之兆。
4. 大荒:极荒远之地,古人认为天地尽头,亦有混沌初开之意,此处喻指超然世外之境。
5. 闯然:忽然、贸然的样子,形容来者不期而至。
6. 欸我堂:欸(ǎi),通“挨”,接近、进入之意;“欸我堂”即进入我的厅堂。
7. 微言:精微深远之言,语出《汉书·艺文志》,多指蕴含哲理的隐晦之语。
8. 翰墨场:笔墨之场,指诗文创作的领域,亦可引申为文士的精神世界。
9. 北邙(máng):洛阳北面的邙山,汉魏以来为著名墓地,古人常以“葬北邙”代指平凡终老。
10. 圆斫方:将方正之物削成圆形,比喻个性被现实磨平,失去棱角,典出《庄子·天下》。
以上为【和陶拟古九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拟陶渊明《拟古》九首中的一首,借梦境形式抒写人生感慨。全诗以“梦”为引,通过与神秘“披发翁”的邂逅,展现理想人格与现实处境之间的巨大落差。前半描绘超凡脱俗的老者形象,象征精神追求的高远;后半转入自述,道出壮志未酬、才力衰退的无奈。诗中“平生气如虹”与“衰罢百无用”形成强烈对比,凸显士人晚年的精神困顿。整体风格沉郁苍凉,既有陶诗的冲淡之致,又具东坡特有的豪宕与悲慨交织的气质,是其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。
以上为【和陶拟古九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清晰,层次分明。开篇以梦境构建超现实场景,“披发翁”骑麟自大荒而来,形象奇伟,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,暗示其非尘世中人,实为诗人理想人格的投射。中间“高论”“微言”两句,既写出老者思想之深邃,也体现诗人对其精神境界的向往。而“未离翰墨场”一句则悄然拉回现实——即便在梦中,诗人仍未脱离文士身份与思维惯性,透露出一种无法真正超脱的悲哀。
后半转入自省,情感由崇敬转为悲凉。“平生气如虹”是回忆昔日豪情,“宜不葬北邙”则是对自身命运的不甘——如此气概之人,本当名垂青史,而非默默埋骨荒丘。然而现实却是“衰罢百无用”,昔日锐气尽失,只能“以圆斫方”,被动顺应世情。结尾“隐约就所安,老退还自伤”尤为沉痛,表面说安于现状,实则暗含无限委屈与遗憾。全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,虚实相生,梦与醒、理想与现实交错,展现出苏轼晚年复杂的精神世界。
以上为【和陶拟古九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清·纪昀评《苏文忠公诗集》:“此首托之梦境,以写胸中块垒,所谓‘披发翁’者,即渊明之流亚也。‘未离翰墨场’五字,最得风人之旨。”
2. 清·冯应榴《苏文忠诗合注》:“‘平生气如虹’二句,自负甚高;‘衰罢百无用’以下,自伤甚切。前后对照,令人黯然。”
3. 近人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附论中提及:“东坡和陶诸作,多寓身世之感,此诗尤见其晚岁心迹,梦中人物,实乃理想自我之化身。”
4. 当代学者王水照《苏轼选集》评曰:“此诗借梦设境,以古贤启思,抒写理想与现实之矛盾,语言质朴而情感深挚,堪称和陶诗中之上乘。”
以上为【和陶拟古九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