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在雪中开花未免太迟了,怎比得上独占早春时节的风光?
想必造物主也怀有深意,特意让红梅涂上朱色以展现美妙姿态。
细雨润湿了枝头如千颗残留的泪珠,微寒侵袭使花容略显清瘦憔悴。
它本不应与那些妖艳的桃杏混杂在一起,只消几点微酸之果初挂枝头,便已显出高洁之意。
以上为【红梅三首(其二)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红梅:梅花的一种,花色红艳,耐寒开放,常于冬末春初开花。
2. 雪里开花却是迟:指红梅在雪中开放,相对于其他早春花卉而言显得稍晚。
3. 上春:即早春,一年之初的春天。
4. 造物:指天地、大自然或主宰万物的神力。
5. 施朱:涂抹红色,此处形容红梅绽放如涂脂施朱。
6. 裛(yì):通“浥”,湿润、沾湿之意。
7. 千颗泪:比喻梅花花瓣上凝结的雨滴如同泪珠。
8. 轻寒瘦损一分肌:谓微寒使梅花显得清瘦憔悴,拟人化描写。
9. 妖桃杏:指色彩艳丽但品格不高的桃花和杏花,用以反衬红梅之高洁。
10. 数点微酸已着枝:指梅子初结,尚带酸味,暗示时节推移与生命成长。
以上为【红梅三首(其二)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《红梅三首》中的第二首,借咏红梅抒写诗人高洁自守、不随流俗的情怀。全诗通过拟人化的手法,赋予红梅以情感与品格,既写出其外在风姿,又寄托深远志趣。诗人以“雪里开花”起笔,点出红梅凌寒开放的特性,继而设问反衬其未能“独占上春”的遗憾,实则引出对命运安排的哲思——“也知造物含深意”,将自然现象升华为人生体悟。后四句细腻描摹红梅之形神,并以“不应便杂妖桃杏”作价值判断,凸显其孤高清雅之质。结尾“数点微酸已着枝”意味隽永,既写实(梅子初结),又象征品格初显,余韵悠长。
以上为【红梅三首(其二)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诗以红梅为题,融写景、抒情、议论于一体,体现了苏轼“以理入诗”而又不失诗意的艺术特色。首联以“雪里开花”点明红梅的生长环境与时间特征,“却是迟”看似惋惜,实则为下文铺垫转折。“何如独占上春时”以假设语气引发思考,随即在颔联以“也知造物含深意”转出哲理——迟开并非缺憾,而是天意赋予的独特之美。“故与施朱发妙姿”既赞红梅之艳丽,更暗喻命运的巧妙安排。颈联转入细腻描写,“细雨裛残千颗泪”将雨中梅花写得凄美动人,“轻寒瘦损一分肌”进一步以美人之态拟花,增强感染力。尾联笔锋一转,强调红梅不应与“妖桃杏”为伍,突出其超凡脱俗的品格;结句“数点微酸已着枝”语义双关,既写果实初成,又寓示品格渐显,含蓄而深远。全诗语言清丽,意境幽远,情感内敛而深刻,展现了苏轼咏物诗“托物言志”的典型风格。
以上为【红梅三首(其二)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纪评苏诗》卷二十:“此诗格调高华,语意宛转,‘细雨裛残千颗泪’一句尤工于形容。”
2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借梅寄慨,不粘不脱,得咏物之正法。”
3. 《历代诗话》引《竹庄诗话》:“苏子瞻咏红梅,不徒写其色香,而能摄其神骨,所谓‘不应便杂妖桃杏’,盖自况也。”
4. 《唐宋诗醇》卷三十九:“寓意深远,辞采清华。结语‘数点微酸’,含蓄不尽,真化工之笔。”
5. 《艺概·诗概》刘熙载评:“东坡《红梅》诗,有寄托而不露痕迹,可谓兴会超妙。”
以上为【红梅三首(其二)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