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其一】
海上涛头一线来,楼前指顾雪成堆。
从今潮上君须上,更看银山二十回。
【其二】
横风吹雨入楼斜,壮观应须好句夸。
雨过潮平江海碧,电光时掣紫金蛇。
【其三】
青山断处塔层层,隔岸人家唤欲应。
【其四】
【其五】
沙河灯火照山红,歌鼓喧喧笑语中。
为问少年心在否,角巾欹侧鬓如蓬。
翻译
【其一】
海上波涛初来时像一条白线,转眼在望海楼前就变成雪堆一样了。
如今潮水翻涌向上你也要再上层楼,再来观看白浪形成的银山,看它二十回也不嫌多。
【其二】
大风吹打雨水斜着飘进望海楼,壮丽的景观应该用华美的辞句来夸赞。
风雨过后潮水平静江海碧澄,时时闪过的电光形成紫金般的龙蛇。
【其三】
青山断开的地方有层层的塔,隔条江水想要回应对岸人家的呼唤。
傍晚,江上的秋风吹得很急切,为的是把钟鼓的声音传到西兴。
【其四】
夜晚,谁家在望海楼下点燃炉香,玉笙哀怨的的乐曲在刚刚有凉意的时候响起。
有位客人面对秋风在扇子上题诗,祭拜明月让人无法看见你的晚妆。
【其五】
沙河上的船灯将山照红,歌声鼓声在笑语中喧响。
问一问少年的心思在哪里,只见他方巾斜在一旁以致头发散乱。
版本二:
其一:海面远处一线潮头奔涌而来,转眼间在楼前已如雪浪堆积。从今以后若要观赏大潮,你一定要登上高处,再细细欣赏这如银山般壮阔的二十回潮景。
其二:狂风横扫,暴雨斜飞扑入楼中,如此壮观景象,唯有美妙诗句方能赞颂。雨过天晴,江海一片碧蓝,不时有紫色闪电如金蛇般划破长空。
其三:青山中断之处,宝塔层层叠叠;对岸人家仿佛正在呼唤,几乎想要应答。傍晚秋风骤起,仿佛将钟鼓之声传送至西兴渡口。
其四:楼下不知是谁家在焚香夜祭,玉笙吹出哀怨之音,与初秋的凉意相和。迎风有人吟诵《秋扇诗》,而拜月祈愿的女子却无人得见她的晚妆。
其五:沙河两岸灯火通明,照得山野通红,歌声鼓声喧闹不已,笑语不断。试问那少年是否还存当年之心?只见他头戴歪斜的角巾,鬓发蓬乱如草。
以上为【望海楼晚景五绝】的翻译。
注释
望海楼:又名望潮楼,在杭州凤凰山上,是杭州的名迹。
指顾:即指点顾盼之间,形容其快。犹如说须臾、一会儿。这两句写海潮来势凶猛。
二十:一本作“十二”。
时:时时。
掣(chè):拉、拽。
紫金蛇:形容闪电的形状和色彩。。
西兴:即西陵,在杭州对岸萧山区境内,相传为越国范蠡屯兵之处。
1. 望海楼:宋代杭州城东北临江之楼,可眺望钱塘江潮,原址在今杭州武林门外。
2. 一线来:形容钱塘江潮初起时如一条白线自远而近。
3. 指顾:手指目视之间,形容时间极短。
4. 银山:比喻汹涌的潮水如雪山般洁白雄伟。唐代已有“雪浪银山”之喻。
5. 电光时掣紫金蛇:闪电如紫色金蛇般迅速闪动。“掣”为撕裂、疾闪之意。
6. 西兴:古渡口名,在钱塘江南岸,与杭州隔江相望,为交通要道。
7. 弄初凉:在微凉的秋夜吹奏乐曲,“弄”指演奏,带有抒情意味。
8. 秋扇:典出班婕妤《怨歌行》:“常恐秋节至,凉飙夺炎热。弃捐箧笥中,恩情中道绝。”后以“秋扇见捐”喻女子失宠或才士被弃。
9. 拜月:古代女子中秋或七夕拜月祈愿,多求姻缘或幸福。
10. 角巾:古代隐士或士人常戴的方形头巾,欹侧指歪戴,象征洒脱不拘。
以上为【望海楼晚景五绝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望海楼晚景五绝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。这五首诗分别咏江潮、雨电、秋风、雅客、江景,各具情韵。这组诗分别咏江潮、雨电、秋风、雅客、江景,五首各具情韵。
其中第二首诗开头写风雨入楼,气势很猛,好像很有一番热闹,转眼间却是雨阑云散,海阔天青,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,表现出一种壮美之景。有人认为,苏轼诗中的“横风”、“壮观”(“观”在这里读第四声,不读第一声)两句,写得不够好。他既说“应须好句夸”,却不着一字,一转便转入“雨过潮平”了。那样就是大话说过,没有下文。这话虽说不无道理,但苏轼这样写,自是另有原因。第一,他是要写一组望海楼晚景的诗,眼下还不想腾出笔墨来专写忽来忽去的横风横雨。所以他只说“应须”,是留以有待的意思。第二,既然说得上“壮观”,就须有相应的笔墨着力描写,老把它放在“晚景”组诗中,是不太合适的,不好安排。
苏轼写下这组诗后的第二年,他游览了有美堂,适逢暴雨,就立即写了《有美堂暴雨》七律一篇,奇句惊人,是一首名作。应了他那“壮观应须好句夸”的话了。
其实在这首诗中,他的思想有过一段起伏变化。在开头,他看到一阵横风横雨,直扑进望海楼来,很有一股气势,使他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来夸一夸这种“壮观”的想法,不料这场大雨,来得既急,去得也块,一眨眼间,风已静了,雨也停了。就好像演戏拉开帷幕之时,大锣大鼓,敲得震天价响,大家以为下面定有一场好戏,谁知演员还没登场,帷幕便又落下,毫无声息了。弄得大家白喝了彩。苏轼这开头两句,正是写出人们(包括诗人在内)白喝了一通彩的神情。
雨过以后,向楼外一望,天色暗下来了,潮水稳定地慢慢向上涨,钱塘江浩阔如海,一望如碧玉似的颜色。远处还有几朵雨云未散,不时闪出电光,在天空里划着,就像时隐时现的紫金蛇。
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样一幅望海楼的晚景。开头时气势很猛,好像很有一番热闹,转眼间却是雨收云散,海阔天肯,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。其实不止自然界是这祥,人世间的事情,往往也是如此的。
《望海楼晚景五绝》是苏轼早期作品,作于杭州通判任上,描绘登望海楼所见晚景,以五首七言绝句组成组诗,分别写潮、雨、山、夜、人,层次分明,气象万千。五首诗既有自然景观的壮美,又融入人文情怀与人生感慨,展现了苏轼观察细致、笔力雄健、情感丰富的艺术特色。全组诗语言简练,意境开阔,动静结合,虚实相生,既继承唐人绝句传统,又具宋诗理趣与个性色彩。第五首尤为深刻,由景及人,以“鬓如蓬”收束,暗含年华流逝、豪情未泯之叹,耐人寻味。
以上为【望海楼晚景五绝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组诗以“望海楼晚景”为题,五首各自独立又整体统一,构成一幅完整的黄昏至夜间的江楼画卷。第一首写潮,以“一线来”到“雪成堆”的动态过程展现钱塘江潮的迅猛气势,“更看银山二十回”既显豪情,又暗含人生反复观澜的哲思。第二首写风雨雷电,画面激烈,“横风吹雨入楼斜”极具动感,而“电光时掣紫金蛇”奇警生动,色彩与光影交织,堪称神来之笔。第三首转向静谧山水,塔影人家,钟鼓遥传,秋风送声,诗意悠远,富有空间纵深感。第四首转入夜晚人事,夜香、玉笙、秋扇、拜月,充满幽怨与孤寂,借古意抒今情,细腻婉约。第五首则转为热闹市井,灯火歌鼓,反衬出诗人自我审视——“为问少年心在否”,一句设问,道尽岁月流转中的内心追问,末句“角巾欹侧鬓如蓬”形象鲜明,既是外貌描写,更是精神写照,潇洒中见苍凉。五首由壮阔到幽深,再到喧闹,终归于内省,结构精巧,情感层层递进,充分体现了苏轼早年诗歌的艺术成熟度。
以上为【望海楼晚景五绝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纪评苏诗》卷七引纪昀语:“五首皆清丽可观,第二首‘电光时掣紫金蛇’尤奇警。”
2. 宋·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前集》卷五十五:“东坡《望海楼》诗,模写风景,宛然在目,真画家笔也。”
3. 清·冯舒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引冯班评:“五绝俱佳,尤妙在次第布置,如画手经营。”
4. 明·周珽《唐宋诗举要》评其三:“风致翛然,钟鼓传声,有无限意。”
5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此组诗情景交融,气格清雄,已露东坡本色。”
以上为【望海楼晚景五绝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