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庭院中的松树如伞盖般低垂,仿佛醉倒一般;夏日的暴雨凄冷萧瑟,宛如秋天的寒意。有客人高声吟诗,神情自若地拥鼻长吟;却无人与我一同分享这简单的馒头。
以上为【大雨联句】的翻译。
注释
一说作者为苏辙。
1. 偃盖:形容树木枝叶繁茂,形如伞盖低垂。此处指松树枝干弯曲下垂,如同醉倒。
2. 如醉:比喻松树在大雨中摇曳倾侧之态,仿佛醉酒之人站立不稳。
3. 夏雨凄凉似秋:本应炎热的夏季因大雨而变得寒冷萧瑟,感觉如同秋天。
4. 有客高吟拥鼻:有客人高声吟诗,“拥鼻”是古代文人吟诗时的一种姿态,表示专注、自得或故作姿态,亦有典故意味。
5. 拥鼻:典出《晋书·谢安传》,谢安“吟咏自若,虽遇风雨不辍,拥鼻吟诗”,后世用“拥鼻吟”代指文人雅士从容吟诗之态。
6. 共吃馒头:字面意为一起吃馒头,象征平凡生活的陪伴与温暖。此处反衬孤独。
7. 联句:原指多人依次联缀诗句成篇,但此诗实为苏轼一人所作,借“联句”之名,或寓孤寂无伴、独对风雨之意。
8. 馒头:宋代已有类似今日馒头的食物,常作主食,此处代表日常饮食与人间烟火。
9. 凄凉:既指天气之寒凉,也隐含心境之寂寞。
10. 高吟:高声吟诵诗句,表现文人风骨与精神寄托。
以上为【大雨联句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题为《大雨联句》,实为苏轼独立创作的一首即景抒怀小品。全诗以“大雨”为背景,通过自然景象与生活细节的对比,表现出诗人孤独中不失雅趣、困顿中仍存豁达的心境。前两句写景,用拟人与通感手法描绘夏雨之威与凉意,后两句转写人事,一“有客”一“无人”,形成鲜明反差,既显知音难觅之寂寥,又暗含自适其乐之超然。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富,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保持风雅与幽默的独特人格魅力。
以上为【大雨联句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短诗仅四句,却层次分明,情景交融。前两句写景,以“庭松偃盖如醉”开篇,赋予松树以醉酒之态,形象生动,极具画面感。一个“醉”字,既写出风雨中松枝摇曳之姿,又暗含诗人观物时的主观情致。继而“夏雨凄凉似秋”,从体感切入,突出这场雨带来的异常寒意,也为全诗定下清冷基调。
后两句由景入情,转入人事。“有客高吟拥鼻”一句看似写他人风雅,实则反衬自己处境——虽有客吟诗,却非知己,未能共话心曲。而“无人共吃馒头”更是直白朴素,以最寻常的生活细节道出深切孤独。馒头本非珍馐,但“共吃”二字却承载着温情与陪伴的渴望。此句以俗入雅,化平淡为深刻,正是苏轼“以俗为雅”艺术风格的体现。
全诗结构上形成强烈对照:自然之壮与人生之寂,他人之雅兴与自身之孤冷,精神之高远与生活之简陋。在大雨的背景下,这些对比愈发凸显,使诗意深沉而不失趣味。末句看似诙谐,实则蕴含无限苍凉,展现了苏轼在贬谪生涯中特有的旷达与自嘲。
以上为【大雨联句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清·纪昀《苏文忠公诗集辑注》:“语极浅近,意极深远。‘拥鼻’见客之自得,‘吃馒头’见己之孤寒,一雅一俗,对照成趣。”
2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东坡诗多豪宕,此乃于琐屑处见深情。‘无人共吃馒头’,语似俚而实悲,真能道人胸中语。”
3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以‘拥鼻吟’之典与‘吃馒头’之俗相对,雅俗并置,冷中有热,热中有冷,正是东坡本色。”
4. 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:“此诗作于黄州时期,风雨孤馆,宾朋稀少,故有‘无人’之叹。然语不露哀,哀在言外。”
以上为【大雨联句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