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先王的仁德仍留存于百姓心中,朝廷颁令表彰忠义,用意深远。
人们含泪前往表忠观祭祀,争相在碑阴刻上自己的名字以示敬仰。
如今道观破败,尘埃积满座位,道士形容憔悴,白发如雪覆盖发簪。
我不相信那些豪强真能容纳像郭解这样的义士,却见他们从别的县邑慷慨捐出千金。
以上为【送表忠观钱道士归杭,并引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表忠观:位于杭州,为纪念五代吴越国王钱氏而建。宋神宗曾下诏立碑表彰钱氏“保境安民”之功,苏轼撰《表忠观碑》。
2. 钱道士:指原居表忠观的钱姓道士,或为钱氏后裔而出家者,归杭即返杭州。
3. 先王:此处指吴越国主钱镠及其子孙,苏轼在《表忠观碑》中称其有“顺应天命、归顺中央”之德。
4. 著令称忠:指宋神宗下诏立表忠观,并赐额表彰钱氏忠诚。
5. 堕泪行看会祠下:化用“堕泪碑”典故(羊祜死后百姓望碑落泪),言人们感念忠德,前来祭祀时潸然泪下。
6. 碑阴:碑的背面。古代常于碑阴刻写参与立碑者姓名,此处指人们争相留名以示崇敬。
7. 凄凉破屋尘凝坐:描写表忠观冷落破败,香火断绝,尘埃堆积于神座之上。
8. 憔悴云孙雪满簪:“云孙”即远孙,指钱氏后裔钱道士;“雪满簪”谓白发如雪,插满发簪,形容年老憔悴。
9. 未信诸豪容郭解:郭解,汉代著名游侠,以任侠重义著称,终被豪强与官府合谋诛杀。此句言真正的豪杰难以见容于权贵。
10. 却从他县施千金:讽刺某些豪族不在本地敬贤,却在外县假意慷慨布施,以博名声,实则虚伪。
以上为【送表忠观钱道士归杭,并引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送别钱道士返回杭州时所作,借题发挥,抒写对忠义之风衰微、世情凉薄的感慨。诗中既追思先王遗泽与忠臣旧德,又描绘庙宇荒芜、道士潦倒之状,形成今昔对比,寄寓深沉的历史兴亡之叹。末联以郭解典故反衬现实,讽刺豪族虚伪附势,表面施舍而实无真正敬贤之心。全诗情感沉郁,语言简练,结构严谨,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中常见的历史反思与人道关怀。
以上为【送表忠观钱道士归杭,并引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题为送别之作,实则借送钱道士之机,抒发对忠义传统沦丧的深切忧虑。首联点明“表忠”之设源于先王遗爱与朝廷嘉奖,奠定庄重基调。颔联以“堕泪”“挂名”写一时盛况,反映民心所向,亦暗含对名节追求的复杂态度——既有真诚敬仰,亦有附名逐利之徒。颈联笔锋陡转,描绘今日庙宇荒芜、后人潦倒之景,与昔日形成强烈反差,令人唏嘘。尾联用郭解之典,深化主题:真正的忠义之士难容于世,而所谓豪强不过沽名钓誉之辈。全诗由古及今,由庙堂至民间,层层递进,情感由敬仰转为悲悯,终归于冷峻批判,展现了苏轼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人文关怀。语言质朴而意蕴厚重,对仗工稳而不失自然,是其晚年七律中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送表忠观钱道士归杭,并引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因送道士而发忠愤之慨,语虽平淡,而寄托遥深。”
2. 清·纪昀《苏文忠公诗集辑注》:“前四句追述表忠之盛,后四句写出零落之状,结处一折,尤见风骨。”
3. 清·冯应榴《苏文忠诗合注》:“‘未信诸豪容郭解’一句,刺世情之薄,兼自伤不用,意味无穷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东坡此诗,有碑碣之严,兼讽谕之旨,非徒送行泛语也。”
5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苏轼晚年诗多带史识,此篇借钱氏后人之衰,写忠贤不遇、世风日下,语极沉痛。”
以上为【送表忠观钱道士归杭,并引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