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我常因人生局促像被俘的楚囚般悲愤,
辗转流徙又如齐国的优伶般身不由己。
江声滔滔,流不尽英雄的千古遗恨;
天意无情,转眼间草木又披上秋色。
万里漂泊的愁思催生了我的白发,
在清冷的日光下乘一叶扁舟经过黄州。
请看那赤壁古战场早已沦为陈迹,
生子又何必要像那雄才大略的孙仲谋?
以上为【黄州】的翻译。
注释
楚囚:《左传》载楚人钟仪被俘于晋,仍戴南冠,后用以指处境窘迫之人。
齐优:齐国优伶。《史记》载孔子曾言“齐优淫于鲁”,后因以“齐优”指取悦于人的伎俩。陆游此处自嘲为谋生而四处迁徙,如同齐优般身不由己。
无私:此处意为天道无情,不因人的意志而改变。
黄州:今湖北黄冈。北宋苏轼曾贬谪于此,其地有赤壁矶(非三国赤壁之战原址)。
赤壁:此指黄州赤壁矶,苏轼作《赤壁赋》处。诗人借此引发对三国历史的追忆。
仲谋:孙权,字仲谋。《三国志·吴主传》载曹操见孙权军容整肃,叹曰:“生子当如孙仲谋。”此处反用其意。
以上为【黄州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是陆游在宋孝宗乾道六年(1170)赴夔州通判任途中,路过黄州时所作。诗人借地抒怀,将个人身世之悲、家国之恨与历史兴亡之感交织一体。前两联以悲愤起笔,中二联情景交融,尾联陡转,以看似颓放的反语抒发对当权者苟且偷安、不思恢复的极度愤懑。全诗沉郁顿挫,用典精切,在苍凉的秋意与历史的虚无中,迸发出巨大的爱国热情与批判力量。
以上为【黄州】的评析。
赏析
首联以“楚囚”、“齐优”自比,奠定全诗悲愤无奈的基调。颔联“江声不尽英雄恨,天意无私草木秋”为全诗警策,将亘古的江声与无尽的英雄之恨相连,又以无情的“天意”与肃杀的“秋色”相对,时空浩渺,感慨万千。颈联转回自身,“万里羁愁”与“一帆寒日”构成孤寂凄清的画卷,“添白发”见出愁苦之深。尾联是全诗情感的爆发点:诗人由眼前赤壁陈迹联想到三国英雄,进而发出“生子何须似仲谋”的激愤之语。这并非否定孙权,而是对南宋朝廷庸碌无能、摒弃英雄的尖锐讽刺——即便有孙仲谋般的英雄,在这样一个不思进取的时代,又能有何作为?此反问,力重千钧,将怀才不遇之痛与对国家前途的失望宣泄无遗。
以上为【黄州】的赏析。
辑评
清·乾隆御选《唐宋诗醇》卷四十二:
“(陆游)其托意与《赤壁赋》不同。彼以超旷,此以悲愤。‘江声’一联,感概深矣。”
清·李调元《雨村诗话》:
“陆放翁诗,以《黄州》一首为最。结句‘生子何须似仲谋’,愤极矣,然其意正自沉痛。”
近代·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三:
“(前六句)皆心中事,目中景。末二句忽作反语,其无可知何之情,见于言外。”
现代学者钱锺书《宋诗选注》:
“陆游这首诗不但发泄了对现实的愤慨,还表达了一种历史观点:回头看,过去轰轰烈烈的事业都成了陈迹,何必还要希望产生英雄人物呢?这是失望的极端,而并非看破历史的超脱。”
以上为【黄州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