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你如仙鹤般清瘦,胡须已如霜雪,内心早已归于寂然;那成排的青松是你亲手栽下,环绕屋舍生长。我问你这位老翁,长年居住在大庾岭的山头,可曾见过几个被贬南迁的官员活着归来?
以上为【赠岭上老人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赠岭上老人:题为赠予大庾岭上一位隐居老人的诗。
2. 鹤骨霜髯:形容人清瘦且胡须如霜雪般白,常用于描写高士或隐者形象。“鹤骨”指体态清癯,“霜髯”即白须。
3. 心已灰:心如死灰,语出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形固可使如槁木,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?”表示心境枯寂、无欲无求,此处表达老人看破世事、淡泊名利的心态。
4. 青松合抱:松树粗壮到需两人合抱,形容树木高大茂盛,亦象征坚贞不屈。
5. 手亲栽:亲手种植,强调老人在此地长期居住、亲力亲为。
6. 翁:对老年男子的尊称。
7. 大庾岭:五岭之一,位于今江西与广东交界处,是古代中原通往岭南的重要通道,也是贬官南迁的必经之路。
8. 南迁:指官员因罪被贬至岭南地区(今广东、广西一带),唐代以来尤为常见,如韩愈、柳宗元等均曾南迁。
9. 几个回:有多少人能够北返?暗示贬谪岭南者大多客死他乡,极少生还。
10. 此诗背景:苏轼晚年被贬惠州、儋州,途经大庾岭,感怀身世而作此诗,借他人之口道出自身命运之悲凉。
以上为【赠岭上老人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晚年所作,借赠答岭上老人之机,抒发了对人生沉浮、宦海飘零的深沉感慨。诗人以“鹤骨霜髯”描绘老人形貌,既写出其清癯高寿之态,也暗喻其历经风霜。后两句看似平淡询问,实则蕴含无限悲凉——南迁者多死于瘴疠蛮荒,少有生还。此诗语言简练,意境苍茫,寄慨遥深,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沉郁、超然的境界。
以上为【赠岭上老人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七言绝句虽短小,却意蕴深远。前两句写景写人,刻画了一位形貌清癯、心境枯寂的老者形象。“鹤骨霜髯”不仅描其外貌,更赋予其超凡脱俗的气质;“心已灰”三字则透露出阅尽沧桑后的无奈与平静。而“青松合抱手亲栽”一句,既写出老人在此地安居已久,又以青松象征其坚韧品格,寓情于景,含蓄隽永。
后两句转为发问,语气平和却力透纸背。“问翁大庾岭头住”自然承接上文,引出关键一问:“曾见南迁几个回?”此问非仅好奇,实为千古之叹。自汉唐以来,岭南被视为蛮荒绝域,贬官至此,往往九死一生。苏轼本人亦历经多次贬谪,对此有着切肤之痛。此问表面问老人,实则是诗人自问,是对仕途险恶、命运无常的深刻控诉。
全诗语言朴素,不加雕饰,却情感深沉,余音绕梁。它没有直接抒发悲愤,而是通过一个具体场景、一位山中老人,折射出整个时代士大夫的命运悲剧。这种以小见大、寓悲于淡的手法,正是苏轼晚期诗歌艺术成熟的体现。
以上为【赠岭上老人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》评:“语极平淡,而感慨弥深,东坡晚岁诗多此类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四十七引冯舒语:“‘曾见南迁几个回’,七字酸楚无限,非身历者不知。”
3. 清·沈德潜《说诗晬语》:“苏子瞻诗,晚年尤工,如‘曾见南迁几个回’,语浅而情深,真得风人之致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此绝句中神品。末语似问非问,无穷哀怨,都在言外。”
5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借老人之居岭头,反衬迁客之难归,语极含蓄,而悲凉透纸。”
以上为【赠岭上老人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