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身外浮名已可抛,更将此身置度外,区区雷电何足道,岂能视作神明般敬畏?在天目山巅俯视雷雨,那震撼天地的雷霆,在高处听来不过如婴儿啼哭一般微弱;而山下世间之人却因雷声大作吓得筷子都掉落了。
以上为【唐道人言,天目山上俯视雷雨,每大雷电,但闻云中如婴儿声,殊不闻雷震也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唐道人:唐代一位修道之人,具体姓名不详,此处借其言论引出诗意。
2. 天目山:位于今浙江省西北部,为道教名山之一,以高峻著称。
3. 每大雷电,但闻云中如婴儿声:据道家传说或观察,高处观雷电时,雷声反而细微,似婴儿啼哭。
4. 殊不闻雷震也:完全听不到通常意义上的轰隆雷声。
5. 已外浮名更外身:将虚名置于身外,连身体也视为可舍之外物,出自道家“外物”“忘身”思想。
6. 区区雷电若为神:如此渺小的雷电怎能被视为神明?表达对自然威力的轻视。
7. 山头只作婴儿看:在高山之上,雷电之声如同婴儿啼哭,形容其微弱与无害。
8. 无限人间失箸人:指世间无数人因雷声惊惧而失手掉落筷子。“箸”即筷子。
9. 苏轼:北宋文学家、政治家、书画家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诗风豪放旷达。
10. 宋 ● 诗:标明时代与体裁,此为宋代诗歌。
以上为【唐道人言,天目山上俯视雷雨,每大雷电,但闻云中如婴儿声,殊不闻雷震也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所作,借唐道人之语引出对自然现象的哲理思考。诗人通过对比山巅与人间对雷电的不同感受,表达超然物外、蔑视外物的人生态度。雷电在凡人眼中是可怖天威,而在修行者或高士看来不过是寻常声响,甚至如婴儿呢喃。这种反差凸显了心境的差异:世俗之人执着于外物,易被外界扰动;而超脱者则心定如山,不为外境所动。全诗语言简练,意蕴深远,体现了苏轼融合儒释道思想后的旷达胸襟。
以上为【唐道人言,天目山上俯视雷雨,每大雷电,但闻云中如婴儿声,殊不闻雷震也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极富哲思的方式处理自然现象与人心境界的关系。开篇“已外浮名更外身”直抒胸臆,展现诗人超越功名、物我两忘的精神追求。次句“区区雷电若为神”以反问语气,否定雷电作为“天威”的神圣性,体现理性与超脱。后两句转入形象描写,借用唐道人所言的奇特体验——高处听雷如婴儿声,与“人间失箸”的惊恐形成强烈对比,极具张力。这种空间上的高低之别,实为精神境界的象征:山头代表超然视角,人间则象征沉溺尘世的心境。全诗短短四句,融哲理、意象、对比于一体,语言质朴而意蕴悠长,是苏轼晚年思想趋于圆融的体现。
以上为【唐道人言,天目山上俯视雷雨,每大雷电,但闻云中如婴儿声,殊不闻雷震也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诗补注》卷十二引查慎行语:“此诗借雷电以写胸中浩然之气,非徒纪异也。”
2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语近戏谑而意极深远,所谓‘举重若轻’者。”
3. 清代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十六:“前二句说理,后二句设喻,理在趣中,东坡特长。”
4. 《历代诗话》引惠洪《冷斋夜话》载:“东坡尝言‘至高处,则万象皆小’,与此诗意合。”
5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评曰:“以物理之异状,写人生之境界,妙在不言而喻。”
以上为【唐道人言,天目山上俯视雷雨,每大雷电,但闻云中如婴儿声,殊不闻雷震也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