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淡酒虽薄,胜过茶汤;粗布虽糙,胜无衣裳;丑妻恶妾,犹胜独守空房。
五更上朝靴履结霜,不如三伏天高卧北窗乘凉。
珠玉殓服万人送葬北邙山,不如衣不蔽体独坐沐浴朝阳。
生前富贵,死后文章,百年瞬息万世奔忙。
伯夷盗跖同归虚无,不如醉忘是非忧乐入醉乡。
淡酒虽薄,可饮两盅;粗布虽糙,可穿两层;美丑虽异醉暖相同,丑妻反令夫君寿长。
隐居求志合乎道义,本不介意朝堂尘土与北窗凉风。
百年虽长终有尽时,富足而逝未必输于穷苦求生。
只恐珠玉陪葬招引盗墓狂徒,千载不朽反遭樊崇掘坟扬尘。
文章不过欺瞒盲聋,何必因一朝富贵面赤耳红?
达者自能通透明澈,岂靠酒力?世间是非忧乐本来皆空。
以上为【薄薄酒二章】的翻译。
注释
待漏:古代官员拂晓前宫门外等待朝见
北邙:洛阳北邙山,自古著名墓葬地
悬鹑百结:鹌鹑羽毛斑驳,喻衣衫褴褛
夷齐盗跖:伯夷叔齐(贤士)与柳下跖(大盗),代指善恶两极
樊崇:西汉末赤眉军首领,曾掘皇陵
东华尘土:东华门为宋代官署所在,喻官场纷扰
以上为【薄薄酒二章】的注释。
评析
本诗构建了三重哲学对照:
价值重估:以“薄酒/茶汤”“粗布/无裳”的递进对比,完成对世俗价值体系的解构
时空透视:通过“五更待漏”与“北窗高卧”、“珠襦玉柙”与“悬鹑负阳”的时空并置,揭示生命本质
生死超越:以“夷齐盗跖俱亡羊”消解道德执念,最终抵达“本来空”的禅悟境界
以上为【薄薄酒二章】的评析。
赏析
《其一》,前五句触物起兴,引发出人生哲见的议论——知足常乐,随遇而安,所谓“比上不足,比下有余。”它说:淡薄之酒,要比茶水好;粗麻布衣,要比没衣服穿优越;家中妻妾丑陋,总比独守空房强得多。诗歌经过层层对比,先显示出达观者的知足常乐思想。然而,诗歌的旨意并没有就此停留止步。从第六句起,则连续运用人间世累的种种现象,强烈地批判了富贵功名的可卑性;在美恶虚实的生动形象对比中,逐渐推出了诗人更高层次的审美情趣。他说:当大官的人,天不亮就要起身奔早朝,在殿廷等待皇帝朝见,此即所谓“待漏”,结果,天寒地冷,两只靴子都结满了霜冻,苦不堪言;还不如辞官归田的陶渊明,他三伏天虚闲高卧在北窗之下,享足了清风凉爽的乐趣。那些王公贵族,死后万人送葬,金缕玉衣,珠襦玉匣,何等荣耀,但终归还是要被埋葬在幽暗的坟墓之中;还不如那身穿乱麻、独坐街头、光着脊梁晒太阳的田夫,他尚能享受到阳光的无比温暖。至此,诗人感慨地说:什么“生前富贵,死后文章”?百年一瞬,万世空忙!不管是商朝末年为“名”的伯夷、叔齐饿死在首阳山,还是春秋末年为“利”的大盗盗跖死在东陵之上,他们的“死”,都是一样的呀,分不清谁高谁低,谁上谁下!“俱亡羊”,都丢失了羊,结果都是一样的。这个诗旨原属于庄子的是非齐一、生死齐一的“齐物”思想,但苏轼的落脚点,却明显的是站在贫民、辞官者一边批判富贵功名,而具有一定的积极社会意义。
《其二》,则继续以戏谑的笔触,以目之所见、思之所及,对功名利禄进行了更加犀利的嘲弄,从而增添了《其一》反功名富贵题旨的心灵震撼。它选择了官民之别和贫富之死的两个典型视角,加以鲜明对照,从而超越了“比上不足、比下有余”的中庸之论。苏轼认为:人间的美丑醉暖虽然相同,但富者荒淫腐化早死,而贫者丑妻陋妾却能获得长寿。在朝的官僚权贵贪婪强暴,厚颜无耻;而在野的民众和隐士,却心怀高志,唯义是从。有钱的人死了,用珠玉裹尸,以求得“千载不朽”,但他们没有料到,这正招引来强人掘其体,掠其宝,奸其尸,辱其身,其下场却更为悲惨,这完全是他们自找的!说什么“死后文章,名垂千古”,也都是些欺骗瞎子和聋子的鬼话。谁使他们一生富贵,脸留红润?到头来,终不免一死,送进坟墓。富贵功名没有什么了不起,珠玉金钱也买不了他们的命,因此,“上”,未必是“福”;“下”,未必是“祸”。因而通达事理的人都能瞬息万变自我旷达,这并不是来自酒的功劳,而是因为世间的是非忧乐本来就是一切空呀!这完全是在言志抒怀,具有“以诗为词”的韵味。读罢令人思绪万千。
其“俯仰人生笑空明”,具有着“超然物外”的哲思情志,也可以说是苏轼在密州所创造的“超然诗”的一种酣畅淋漓的表现。它表现了苏轼正在寻找新的自我,并在其理想的寄托中获得了心灵的慰藉。他借其超世之想,拓开了博大的境界,寓庄于谐,寓激于淡,以奇笔书写了人间种种不平。它的风格狂放与超逸交渗协和,强化了封建时代悲剧人生的心路历程,大有“盛衰阅过君应笑”的气度,表现了一位哲人面对大千世界所发出的激情和沉思。像横亘时空的长河一样,一种独特的文化审美心理结构展现在我们面前:玄意、禅味、道家出世的乘物与游心、儒家入世的兼济与独善,共同积淀为我国历代士子的独特思维心理特性和处世态度,显示出诗韵的宏博、和谐、深邃和持久,大有化“俚”为“雅”、“以诗为词”的气势。
全篇采用了民歌复沓联章的艺术形式,《其一》、《其二》的前五、六句,文字大体相同,只是把“茶汤”换为“酒钟”、把“无裳”换为“两重”、把“胜空房”换为“寿乃公”而已;这更似“倚声填词”或联缀成词的作法。还有,全文赋事直叙,复沓前进,并不是单一进行,他或用反诘、或用讥刺,或含蓄、或揭露,或对比、或反衬,笔墨生花,多姿多彩。在反复唱叹中,强化了反富贵功名的旷达情韵,余音袅袅,似断实续,造成全篇语势情气的直贯和倾泻,令人心旷神怡,受到自得其妙的性情陶冶,从而把批判世累、追逐虚闲和走向大自然的情思推向了巅峰。这大概就是民歌体式的魅力所在吧!
再者,其“谁使一朝富贵面发红”句,乃化用了齐梁间古乐府歌辞“今日牛羊上丘陇,当年近前面发红”的句意,这说明《薄薄酒》二首的创作心态,更近于词。
苏轼此诗展现其集大成的思想艺术特征:
结构设计:两章似断实连,前章破执,后章立论,形成完整的哲学思辨轨迹
意象经营:将“靴满霜”“悬鹑百结”等贫寒意象诗化,与“珠襦玉柙”形成张力性共存
修辞创新:开创“薄薄酒”“粗粗布”的叠词范式,后被黄庭坚等多位诗人效仿
思想集成:熔铸儒道释三家精髓,既见儒家“求志”操守,又具道家齐物智慧,更得佛家空观境界
最妙在“丑妻恶妾寿乃公”的谐谑笔法,将严肃生命课题举重若轻地化解为生活幽默。
以上为【薄薄酒二章】的赏析。
辑评
宋·黄庭坚《书东坡薄薄酒章后》:“东坡先生云‘薄薄酒,胜茶汤’,此通万世之理也”
明·袁宏道《苏长公合作》:“《薄薄酒》二章,破尽世人膏肓,直达圣人撤骨”
清·汪师韩《苏诗选评笺释》:“通篇粹然有道之言,令人读之躁心顿平”
现代·王水照《苏轼研究》:“此诗标志苏轼人生思考的成熟,将苦难转化为审美超越的典型文本”
以上为【薄薄酒二章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