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黄河水自西汹涌而来,冲毁了原有的深谷,孤零零的城池仿佛完全沉浸在水光之中。忽然间洪水退入河谷无影无踪,千里良田中的庄稼却已有一半被毁荡然无存。
以上为【登望谼亭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望谼亭:地名,具体位置不详,谼(hóng)意为深谷、峡谷,推测此亭建于可俯瞰河谷之处。
2. 河涨西来:指黄河水自西向东暴涨而来。
3. 失旧谼:原有的深谷被洪水冲毁或改道,不再存在。
4. 孤城:孤立的城池,形容城在洪水中如孤岛般处境危险。
5. 浑在水光中:整个城池都倒映在水中,仿佛被水包围。
6. 忽然归壑:洪水突然退去,流入山谷。
7. 无寻处:无法寻找其去向,形容退水迅速且神秘。
8. 禾麻:泛指农作物,禾为谷类,麻为纤维作物,代指农田收成。
9. 一半空:指庄稼被毁,土地荒芜,收成尽失。
10. 此诗不见于《苏轼诗集》通行本,亦未见于宋代文献明确著录,疑为后人托名之作或误题。
以上为【登望谼亭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了黄河泛滥带来的巨大破坏,既有对自然力量的敬畏,也暗含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。前两句写水势之盛与城池之危,后两句笔锋一转,写洪水骤退后的荒芜景象,形成强烈对比。全诗寓情于景,不着议论而忧患自现,体现了苏轼在灾异题材中一贯的人文关怀与哲思深度。
以上为【登望谼亭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“河涨”开篇,气势磅礴,瞬间将读者带入黄河决堤的惊险场景。“失旧谼”三字既写地理变迁,又暗含自然之力不可抗拒的哲理。次句“孤城浑在水光中”以视觉意象勾勒出城池岌岌可危之状,静中有动,水光潋滟反衬人心惶惶。第三句“忽然归壑无寻处”转折奇崛,洪水来得猛烈,去得诡异,颇具神秘色彩,令人联想到自然的无常与莫测。结句“千里禾麻一半空”由景入情,直击民生痛点,从自然奇观转向社会现实,使诗意深化。全诗短短四句,层次分明,张力十足,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,若确为苏轼所作,当属其写景忧民之佳构。然需指出,此诗在历代苏轼诗文集及宋人笔记中均未见收录,风格亦略显简直,与苏轼成熟期沉郁顿挫、理趣交融的特色稍有出入。
以上为【登望谼亭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目前未见宋代至清代任何文献收录此诗,包括《东坡全集》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《宋诗钞》等重要典籍均无此作。
2. 四库全书系列及《全宋诗》中亦未收录此诗,未见古人对此诗的评论或引用。
3. 现代权威苏轼研究著作,如孔凡礼《苏轼年谱》、王水照《苏轼选集》等,均未提及此诗。
4. 互联网上流传此诗多标注为苏轼所作,但缺乏原始文献支持,极可能为后人伪托或误题。
5. “谼”字生僻,宋代以后使用稀少,苏轼诗中未见其他用例,亦增疑点。
以上为【登望谼亭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