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金钱花与石竹花在道路两旁点缀着秋色,身着翠绿与红裙的女子骑在马上唱起欢歌。无数孩童拍手嬉笑围观,仿佛山公(晋代山简)又一次来到了习池游赏。
以上为【奉和成伯兼戏禹功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奉和:作诗应别人之请而唱和,此指回应成伯的原诗。
2. 成伯:北宋文人,生平不详,应为苏轼友人。
3. 禹功:人名,应为当时另一位参与唱和者,或为被调侃的对象。
4. 金钱:指金钱花,即旋覆花,因其花形圆如铜钱而得名。
5. 石竹:一种多年生草本花卉,夏季至秋季开花,常见于道旁。
6. 翠黛红裙:形容女子服饰,翠黛指青绿色衣裙,红裙则为红色裙子,泛指盛装女子。
7. 马上讴:骑在马上唱歌,表现欢快的游春场景。
8. 无限小儿:众多儿童,形容场面热闹。
9. 拍手:表示欣喜、围观之态。
10. 山公又作习池游:用晋代山简典故。山简为山涛之子,嗜酒任诞,常游襄阳习氏园林(习池),醉饮其中,时人称“山公倒载”。此处借指友人游乐之状,带有戏谑意味。
以上为【奉和成伯兼戏禹功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奉和友人成伯之作,兼带调侃禹功,语调轻松诙谐,充满生活情趣。诗中通过描绘秋日郊野的自然景物与人物活动,展现出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。诗人以“山公习池游”作比,既暗含对友人放达风度的赞赏,又带有戏谑之意,体现出苏轼一贯旷达洒脱、幽默风趣的个性。全诗语言明快,意象清新,情景交融,虽为应酬之作,却不失艺术感染力。
以上为【奉和成伯兼戏禹功】的评析。
赏析
苏轼此诗虽为唱和戏作,却笔致灵动,画面感极强。首句“金钱石竹道傍秋”,以两种秋花点出时节与环境,色彩鲜明,富有田园气息。次句“翠黛红裙马上讴”,转写人物,将女性骑马高歌的形象跃然纸上,动静结合,声色并茂。第三句“无限小儿齐拍手”,引入儿童的反应,渲染出热闹欢快的氛围,使整个场景更具生活实感。末句借用“山公习池游”的典故,既巧妙呼应前文的游乐主题,又以历史人物比拟当下,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潇洒风度的欣赏与调侃。全诗四句皆景,却寓情于景,诙谐而不轻浮,典雅而不板滞,体现了苏轼在短小诗体中驾驭意境与情感的高超技艺。
以上为【奉和成伯兼戏禹功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)卷二十三收录此诗,编者按:“此诗见于宋刻本《东坡集》,题下原有注‘戏禹功’,知为一时戏谑之作。”
2. 清·冯应榴《苏文忠公诗合注》引查慎行评:“语涉游戏,而风调自佳,东坡每于应酬间见才情。”
3. 近人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云:“此诗浅中有深,俗中带雅,以山公比其人,谑而不虐,足见交情。”
4. 《全宋诗》第14册收录此诗,并注:“成伯、禹功事迹无考,疑为苏轼黄州或杭州时期友人。”
以上为【奉和成伯兼戏禹功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