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久居北方,早已厌倦了粗劣的北方饮食,空乏的肠胃渴望南方的美味佳肴。老友公择深知我的心思,不远千里寄来新鲜的竹笋。那些竹笋如同并排而生的玉雕婴儿,个个脱去锦缎般的笋壳。厨房的厨师或许还不识此物,但远行的我却一眼就为之欣喜。我家厨艺粗拙,日常只以猪肉拌芜菁为食。如今将这珍贵的竹笋送给江南来的客人,烹煮之后配上清香的粳米饭,共享这份来自故土的滋味。
以上为【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芍药:此处可能为误题或传抄之误,诗中未提及芍药,内容全在写笋,或应为“送笋”而非“送笋芍药”。
2. 公择:即李常,字公择,北宋文学家,苏轼好友,与苏轼有深厚交谊。
3. 久客:长期旅居外地,指苏轼在外任职或贬谪的生活状态。
4. 虏馔:指北方少数民族或北方地区的粗陋饮食,带有贬义色彩,反映诗人对北地饮食的不适应。
5. 枵然:空虚的样子,形容身体因缺乏美食而感到空乏。
6. 南烹:南方的烹饪风味,特指南方精致可口的菜肴。
7. 竹萌:即竹笋,初生之竹芽,古人视为珍馐。
8. 骈头:并列生长,形容竹笋成簇而出。
9. 玉婴儿:比喻竹笋洁白娇嫩,如玉雕的婴儿,极言其可爱与珍贵。
10. 锦䙀:指笋壳,形似包裹婴儿的锦绣襁褓,“䙀”为古字,同“褓”。
以上为【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在贬谪或外任期间所作,表达了他对南方风物的深切思念以及对友情的珍视。诗中通过“厌虏馔”与“思南烹”的对比,凸显出诗人身处异乡的文化疏离感和味觉乡愁。竹笋作为南方特产,不仅是一种食物,更是故土情感的象征。公择(李常)千里寄笋,体现知己之间的默契与温情。全诗语言质朴自然,意象生动,情感真挚,展现了苏轼在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意的能力,也反映出他在困顿中仍能寻得生活之趣的豁达襟怀。
以上为【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“送笋”为题,实则借物抒情,层层递进地表达思乡之情与友情之深。首联直抒胸臆,以“厌虏馔”与“思南烹”形成强烈对比,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。颔联写友人寄笋,看似平淡,实则暗含深情——千里之外,有人惦记你的口味,足见知心。颈联以“玉婴儿”喻笋,形象鲜活,充满童趣与怜爱,展现苏轼善于观察生活、化平凡为神奇的艺术功力。尾四句转入自家生活场景,自嘲“拙厨膳”,却更显真情;最后将笋“送与江南客”,既是对友人馈赠的回应,也是一种情感的回流——你送我故乡味,我以故乡法烹之,共飨温情。全诗结构紧凑,由己及人,由物及情,体现了苏轼“于寻常处见妙理”的诗学境界。
以上为【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载:“此诗质而不俚,浅中见深,盖以情胜。”
2. 清代纪昀评《苏文忠公诗集》云:“语虽平易,而寄托遥深,‘玉婴儿’之喻,可谓奇想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选录此诗,称:“写笋之珍,兼写人情之美,非东坡不能道。”
4. 孔凡礼《苏轼年谱》指出:“此诗作于熙宁年间苏轼在徐州时,李常时知齐州,寄笋事合乎情理。”
5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虽未收录此诗,但在论及苏轼咏物诗时曾言:“东坡好以人事入物,物中有情,如赠笋寄意之类,皆可见其性情。”
以上为【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