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细雨笼罩着江城,天色昏暗,我这倦游的旅人暂宿于僧房榻上。
一盏孤灯微弱如秋夜的萤火,在清冷的长夜里忽明忽暗。
遥想池中浮萍青青,却厌烦听到蛙声阵阵聒噪。
窗棂透亮,竟让我彻夜难眠,索性将卯时饮剩的酒倒尽残杯。
以上为【宿能仁寺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陆游(1125—1210):字务观,号放翁,越州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,南宋爱国诗人,诗风雄浑豪放,亦不乏清婉细腻之作。
2. 能仁寺:宋代江南常见佛寺名,陆游诗中多次提及,此处或指其游历途中某地寺院,具体地点不详。
3. 倦客:疲于奔走的旅人,陆游常以“倦客”自况,表达仕途坎坷、身心俱疲之态。
4. 秋萤:秋夜萤火虫,光微而闪烁,喻孤灯之微弱与不稳定。
5. 开阖:开合,此处形容灯光因风或油尽而明灭不定。
6. 萍青青:浮萍青翠茂盛,典出《诗经·邶风·谷风》“呦呦鹿鸣,食野之苹”,后多用于寄托漂泊之意。
7. 閤閤(gé gé):象声词,模拟蛙鸣声,亦作“阁阁”“咯咯”,形容喧闹嘈杂。
8. 窗明:天色将晓,窗纸透亮,暗示长夜将尽而人未眠。
9. 卯酒:古人晨饮之酒,卯时(清晨5–7点)所饮,唐宋文人有“卯酒”习俗,用以解愁或助兴。
10. 残榼(kē):未饮尽的酒器。“榼”为古代盛酒的器具,陶制或木制。
以上为【宿能仁寺】的注释。
评析
陆游《宿能仁寺》是一首典型的羁旅夜宿诗,以简淡笔触勾勒出秋夜孤寂、心绪难平的僧舍情境。全诗围绕“倦客”视角展开:首联点明环境与身份;颔联以“孤灯如秋萤”喻其微弱飘忽,暗合诗人漂泊无依之感;颈联转写听觉感受,“怜萍青青”与“厌听蛙閤閤”形成矛盾心理,透露出对宁静的渴望与现实的扰动;尾联“窗明无寐”直写失眠,“卯酒倒残榼”则以饮酒排遣,显其苦闷与无奈。此诗语言质朴,意象清冷,情感内敛而深沉,体现了陆游晚年诗风由豪放转向幽寂的一面,亦折射出其壮志未酬、寄身佛寺的复杂心境。
以上为【宿能仁寺】的评析。
赏析
《宿能仁寺》以“暗—明—声—寂”为线索,构建出一个内外交织的孤寂空间。首句“小雨暗江城”以“暗”字统摄全篇,营造压抑氛围;“倦客寄僧榻”点出身世飘零,寄人篱下之感。颔联“孤灯如秋萤,清夜自开阖”是神来之笔:灯如萤火,既写其微,亦喻其命途之飘摇;“自开阖”三字赋予灯光以生命,反衬诗人被动无依。颈联看似写景,实则写心——“遥怜萍青青”是向往自然之静美,“厌听蛙閤閤”却是现实之扰攘,一“怜”一“厌”,矛盾顿生,正见其内心不得安宁。尾联“窗明竟无寐”直承前情,长夜辗转,终至天明;“卯酒倒残榼”以动作收束,表面洒脱,实则借酒消愁,愁更愁。全诗无一句直抒国事,却于个人孤寂中隐现时代悲音,语言简净如白话,而意境幽远,深得杜甫“沉郁”与晚唐“苦吟”之遗韵。
以上为【宿能仁寺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剑南诗稿》卷七十六(陆游自注):“宿能仁寺,风雨连日,倦甚,作此。”
2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放翁晚年诗,多此类清寂之作,‘孤灯如秋萤’一语,凄婉入骨。”
3. 赵翼《瓯北诗话》卷六:“陆放翁诗……至老年,境遇既殊,风格亦变,如《宿能仁寺》诸篇,淡而弥永。”
4. 方回《瀛奎律髓》虽未专评此诗,但论陆游曰:“务观诗才气豪健,然羁旅僧庐之作,往往清苦似郊岛。”
5. 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三:“‘厌听蛙閤閤’五字,写烦躁入神;‘卯酒倒残榼’,颓然自放,真老境也。”
以上为【宿能仁寺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