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南岳刘氏那样的贤才哪里容易相逢,彼此相隔遥远,连像马牛那样随风相及的情景也不复存在。
山公(指山简)虽然见到的人不多,但尚有交游;而我如社日归去的燕子,又怎能长久依恋边塞的孤鸿?
以上为【次韵孙巨源,寄涟水李、盛二着作,并以见寄五绝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次韵: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唱和。
2. 孙巨源:即孙觉,字巨源,北宋文学家,苏轼好友。
3. 涟水:今江苏涟水县,宋代属楚州。
4. 李、盛二著作:指时任涟水军或地方官署的两位著作郎,姓名不详。
5. 南岳诸刘:指南岳衡山一带的刘姓士人,可能泛指高洁隐逸之士,或特指某类贤才,此处借以比喻难得之良友。
6. 马牛风:出自《左传·僖公四年》“风马牛不相及”,比喻事物之间毫无关联或距离极远。
7. 山公:指晋代山简,字季伦,性好饮酒,任征南将军时镇守襄阳,常游习家池,有“山公倒载归”之典,此处借指贤达或知己。
8. 无多子:没有多少人,意指知交稀少。
9. 社燕:即秋社时归去的燕子,古人认为燕子春来秋去,有定时,喻行踪不定的游子。
10. 塞鸿:边塞的鸿雁,象征远行或羁旅之人,亦寓孤独之意。
以上为【次韵孙巨源,寄涟水李、盛二着作,并以见寄五绝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次韵孙巨源之作,兼寄涟水李、盛二位著作,并回应其五首绝句。诗中抒发了对友人远隔、知音难遇的感慨,借“南岳诸刘”“山公”等典故,表达对人才稀少、交游寥落的怅惘。后两句以“社燕”“塞鸿”作比,形象地写出自己漂泊羁旅、难以久留于异乡的无奈,也暗含对友人寄诗慰藉的感激与自叹身世之悲。全诗语言凝练,用典贴切,情感深沉而不失雅致,体现了苏轼在酬唱诗中融情入典的艺术功力。
以上为【次韵孙巨源,寄涟水李、盛二着作,并以见寄五绝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虽为应酬之作,却情感真挚,意境深远。首句“南岳诸刘岂易逢”起笔高远,以“岂易逢”三字点出贤才难遇之叹,奠定全诗感喟基调。“相望无复马牛风”进一步强调地理与心理的双重阻隔,化用典故自然无痕,增强了诗意的厚重感。第三句转引“山公虽见无多子”,借山简之典暗示当世知音稀少,即便偶有相见,亦难成深交。结句“社燕何由恋塞鸿”尤为精妙,以“社燕”自比,以“塞鸿”喻友人,既写出各自漂泊的处境,又道出聚散无常的无奈——燕本春秋往返,鸿则远翔塞外,二者虽偶遇,终非同类,焉能久恋?比喻贴切而含蓄,余味悠长。全诗四句皆用典,却不显堆砌,反见清空流转,充分展现了苏轼驾驭古典、融情入景的高超技艺。
以上为【次韵孙巨源,寄涟水李、盛二着作,并以见寄五绝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)按:此诗见于卷十七,为熙宁七年(1074)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所作,时孙巨源守苏州,李、盛二人居涟水,皆与苏轼有唱和。
2. 清·纪昀评《苏文忠公诗集》:“语意清旷,用典浑成,次韵而不见拘束,东坡之长也。”
3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录此诗,称“寄怀深远,非徒应酬”。
4. 近人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虽未直接评此诗,然其论苏诗云:“东坡和韵诗,往往取径高远,不滞于题,此其所以过人也。”可与此诗参看。
5. 《历代诗话》引《后山诗话》:“苏子瞻每和人诗,必超其原作,盖才力雄大,挥斥八极。”虽为泛论,然于此诗可见一斑。
以上为【次韵孙巨源,寄涟水李、盛二着作,并以见寄五绝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