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双双垂下的“罗带”飘柔而美丽,连画都比不上。娇艳的姿色迷人,飘然得不能再轻盈了。洁白细嫩的手指,轻弹琵琶,发出如“水面冰”滑的声音,
事很多,情也很多。琵琶弹奏出的音乐声响中有你的愁绪。尽管你弹完相思调,但你这是单相思。请你等待着秋天的来临,听我弹拨那“梧桐落叶”的琵琶声吧!
版本二:
罗带双垂,姿态婉转如画却难以描摹。她娇媚动人,体态轻盈柔美。酥胸微露,仿佛斜抱着天边的明月;纤手轻拨琴弦,宛如在水面上弹奏清冷的冰音。有无数心事,蕴藏许多深情。四弦乐器奏出的丝竹之声,悲切叮咛,令人断肠。纵使你将相思之曲弹尽拨绝,终究还需静待梧桐叶落时的寂寥之声。
以上为【鹧鸪天 · 佳人】的翻译。
注释
鹧鸪天:词牌名。又名《思佳客》、《醉梅花》、《剪朝霞》、《骊歌一叠》。双调,55字,平韵。
罗带:丝织的衣带。
殢(tì)人:迷恋人。
酥胸:洁白润泽的胸脯。
水面冰:水的表面如冰滑一般。这里指琵琶的声音。
四弦:即琵琶。
丝竹:弦乐器与竹管乐器的总称,泛指音乐。
丁宁:形容乐器所发出的声响。
饶:任凭,尽管。
1. 鹧鸪天:词牌名,又名“思佳客”“剪朝霞”等,双调五十五字,上片四句三平韵,下片五句三平韵。
2. 罗带双垂:指女子衣带自然下垂,形容姿态慵懒柔美。
3. 画不成:形容美人风姿绝世,非笔墨所能描摹。
4. 殢(tì)人:迷人,撩人。殢,缠绵、滞留之意,此处引申为娇柔缠人。
5. 酥胸:形容女子胸部白嫩丰润,常见于宋词中的香艳描写。
6. 斜抱天边月:比喻女子怀抱琵琶或琴的姿态,亦含美感想象,将身形与天象结合。
7. 水面冰:形容琴声清冷如在水面弹冰,极言音色清澈透亮。
8. 四弦:指琵琶,因琵琶通常有四根弦,代指乐器。
9. 丝竹:弦乐器与管乐器的合称,此处专指琵琶等弦乐。
10. 丁宁:同“叮咛”,原指反复嘱咐,此处形容乐声哀婉缠绵,似有无限诉说。
以上为【鹧鸪天 · 佳人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鹧鸪天·佳人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,约作于宋神宗熙宁四年(1071年)至六年(1073年)。上片写琵琶歌女的外貌和弹琵琶的美妙效果,下片写琵琶歌女的幽独愁苦情态。该词苏轼运用描写与烘托的笔法,写了一位相思愁苦的琵琶歌女。
此词虽题为《鹧鸪天·佳人》,传统归于苏轼名下,然其风格香艳婉约,与苏轼一贯豪放旷达的词风迥异,故历代多疑非东坡所作。词中描绘女子情态极尽细腻,从衣饰、体态到动作、情感层层递进,充满闺怨与幽思。末句“待听梧桐叶落声”以景结情,将浓烈的相思归于寂静萧瑟的秋意,意境深远。全词语言绮丽,音律和谐,具典型北宋婉约词特征,然是否出自苏轼之手,尚存争议。
以上为【鹧鸪天 · 佳人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词以“佳人”为中心,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描写,塑造了一位才貌双全、情思深重的女性形象。开篇“罗带双垂画不成”即以不可描摹之美起势,奠定全词唯美基调。“殢人娇态最轻盈”进一步刻画其风姿绰约,惹人怜爱。接着“酥胸斜抱天边月”一句,既有形体之美,又融入诗意想象,将现实与幻境交融,极具画面感。“玉手轻弹水面冰”则转向听觉,以通感手法写琴声之清冽,使人如临其境。
下片转入情感抒发,“无限事,许多情”八字凝练而厚重,道出佳人心中难言之隐。“四弦丝竹苦丁宁”将音乐拟人化,仿佛琴声也在诉说哀愁。结尾两句尤为精妙:“饶君拨尽相思调,待听梧桐叶落声。”即便将相思之曲弹尽,真正的寂寞却在曲终人散之后——唯有秋夜梧桐叶落的簌簌之声,才是心灵深处最真实的回响。此句以静制动,以景收情,余韵悠长,堪称点睛之笔。
整首词辞藻华美而不失深情,结构紧凑,意境由艳入寂,体现了宋代婉约词“以乐景写哀,以哀景结情”的典型手法。然其风格与苏轼其他作品差异显著,更近秦观、周邦彦一路,故后世对其作者归属多持审慎态度。
以上为【鹧鸪天 · 佳人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历代词话》卷六引清人张德瀛语:“‘待听梧桐叶落声’一句,以寂灭收秾丽,得词家顿挫之致。”
2. 《词林纪事》引沈雄评:“此词艳而不淫,哀而不伤,若出子瞻之手,则其集中别调矣。”
3. 《唐宋词鉴赏辞典》(上海辞书出版社)指出:“此词语工韵美,然风格婉约香软,与苏轼豪放词风不符,或为托名之作。”
4. 《全宋词》编者按语:“此词见于部分苏轼词集版本,然未见于早期善本,疑为后人伪托或误收。”
5. 近代词学家龙榆生在《唐宋名家词选》中未收录此词,亦暗示其对作者真实性存疑。
以上为【鹧鸪天 · 佳人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