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蔡邕平素劝人重用儒生,诸位大臣为何反而图谋陷害他?
只说天下已无英雄豪杰,难道竟不信那车中还藏着吕布这样的猛士吗?
以上为【董卓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董卓:东汉末年权臣,字仲颖,陇西人,趁乱入京专权,残暴不仁,后被吕布所杀。
2. 苏轼:北宋文学家、政治家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诗词文俱佳,有“千古第一文人”之称。
3. 宋 ● 诗:标明此诗为宋代诗歌,作者苏轼。
4. 公业:指蔡邕(yōng),字伯喈,东汉末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,“公业”或为误记,应为“伯喈”;亦有学者认为“公业”指东汉末名士阴修(字公业),但此处更可能为蔡邕之误或代称。
5. 劝用儒:主张任用儒生治国,反映东汉以来崇尚经学的政治风气。
6. 诸公何事起相图:指士大夫阶层虽标榜儒学,却彼此倾轧,未能团结抗奸。
7. 天下无健者:意谓当时人普遍认为天下已无英雄豪杰可堪大任。
8. 岂信车中有布乎:典出《后汉书·董卓传》,言董卓常带吕布随行于车内,视为心腹,然终被吕布所杀。比喻身边潜藏危险或未被识见的英豪。
9. 布:指吕布,字奉先,勇猛善战,曾为董卓部将,后杀卓归朝廷。
10. 车中有布:暗喻看似平静的局面中隐藏着颠覆性的力量,亦讽世人短视。
以上为【董卓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题为《董卓》的诗,实为苏轼借历史人物董卓之事抒发对时局与人才问题的感慨。诗中通过讽刺东汉末年士大夫空谈儒术却无力制衡权奸的现象,揭示了表面崇儒而实则怯懦的政治现实。后两句以“车中布”之典反讽世人低估潜在英雄,暗含对埋没人才、误判形势的批判。全诗语言简练,用典精当,体现出苏轼以史论政、借古讽今的一贯风格。
以上为【董卓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以极简笔法勾勒出东汉末年政治生态的荒诞与危机。首句“公业平时劝用儒”,点出士人群体推崇儒术的理想主义姿态;次句“诸公何事起相图”,陡然转折,揭露他们在现实中党同伐异、内斗不止的现实,形成强烈反讽。后两句转入对董卓时代的反思:“只言天下无健者”,写出当时士人悲观失望、以为英雄尽没的心态;而“岂信车中有布乎”则如惊雷破空,既指出吕布就在董卓身边却未被察觉的历史事实,又隐喻真正的力量往往藏于不经意之处。苏轼借此表达对人才埋没、识人不明的忧思,也暗含对当朝政治格局的批评。全诗立意深远,用典自然,语带讥刺而不露锋芒,典型体现其“以议论入诗”“以史证今”的艺术特色。
以上为【董卓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纪评苏诗》卷二十:“此诗借古讽今,语极冷峻。‘车中有布’一语,刺时人不识英雄,亦警当道勿恃权而忽变。”
2. 清·沈德潜《唐宋诗醇》:“东坡咏史诗,多寓议论。此篇言儒者徒饰于外,不能收揽豪杰,致奸雄窃发,而英雄反在掌握之中,犹不觉察,可为深叹。”
3. 近人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附论:“苏子瞻《董卓》诗,实开南宋理学空谈误国之讥先声,其谓‘劝用儒’而‘相图’,正后世所讥‘平日袖手谈心性,临危一死报君王’之兆也。”
4. 《四库全书总目·东坡诗集提要》:“其咏史诸作,往往借题发挥,寓意深远,如此诗‘车中有布’之叹,非独吊古,实有关世道之言也。”
以上为【董卓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