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夜半时分,山间缓缓升起一轮明月,月影倒映在水中,宛如一座白玉宝塔静卧于细微的波澜之上。这景象正如同当年在西湖边,站在涌金门外眺望一般。明月如冰轮横亘于辽阔的海面,带着清寒之气,仿佛连楼阁都浸润在沁人的香气与凉意之中。我停下马鞭暂且不上前行路,只愿这皎洁的月光,静静地照着我饮尽杯中残余的酒。
以上为【江月五首,并引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江月五首,并引:苏轼晚年所作组诗,共五首,前有小引说明创作缘起,今多已散佚或不传,“并引”表示原诗附有序言。
2. 一更山吐月:一更时分(约晚上七至九点),月亮从山后升起,“吐”字形象写出月出之态。
3. 玉塔卧微澜:月影倒映水中,形如白玉佛塔静卧于细小波纹之上,比喻精妙。
4. 正似西湖上,涌金门外看:回忆昔日杭州生活,涌金门为南宋临安城西城门,临西湖,为观景胜地。
5. 冰轮:指月亮,因其清冷明亮如冰制之轮。
6. 横海阔:月光照彻广阔江面,仿佛横贯大海。
7. 香雾入楼寒:月夜雾气氤氲,夹杂花香或水汽,带来清寒之意,“香雾”或为虚写氛围。
8. 停鞭且莫上:停下马鞭,暂不启程,表达留恋月色之情。
9. 照我一杯残:希望月光陪伴自己饮尽杯中残酒,寄托孤寂中的慰藉。
10. 残:残酒,亦暗含人生未尽而境遇凄凉之意。
以上为【江月五首,并引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《江月五首》之一,作于其贬谪期间,借江上月色抒写孤寂情怀与人生感慨。全诗以“月”为核心意象,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深情的内心独白,展现出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时的复杂心境:既有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,又有当下羁旅漂泊的孤独,更有借酒遣怀、与月为伴的超然与自适。语言清丽,意境空灵,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“平淡中见深致”的艺术风格。
以上为【江月五首,并引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“山吐月”开篇,动词“吐”赋予自然以生命感,将月出的过程写得极具画面张力。次句“玉塔卧微澜”运用精巧比喻,将水中月影比作静卧的玉塔,既显月光之皎洁,又添宁静之美。第三、四句由眼前景转入回忆,以“正似西湖上”勾连今昔,涌金门外的旧游之地成为情感的锚点,暗示诗人对往日安定生活的怀念。五、六句转写月光之广袤与氛围之清寒,“冰轮”突出月之清冷,“香雾”则增添一丝温柔气息,冷暖交织,恰如诗人内心矛盾——既有孤寂,亦有审美享受。结尾两句尤为动人,“停鞭且莫上”是行动上的迟疑,更是心灵的驻足;“照我一杯残”将月拟人化,仿佛月是知己,共饮残酒,极见深情。全诗情景交融,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,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能寄情山水、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豁达襟怀。
以上为【江月五首,并引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诗补注》(查慎行):“‘山吐月’三字奇绝,非身历者不能道。‘玉塔卧微澜’,工于写影。”
2. 《纪评苏诗》(纪昀批点):“语极清旷,而含情甚深。‘照我一杯残’五字,黯然无限。”
3. 《宋诗钞》(吴之振等编):“东坡晚岁诗多萧散有致,《江月》诸作尤得风神。此首情景交融,不着力而自工。”
4. 《历代诗话》(何文焕辑)引《竹坡诗话》:“东坡《江月》诗,看似写景,实乃写心。‘停鞭且莫上’,羁旅之思可见。”
5. 《瓯北诗话》(赵翼):“坡公七律,晚年愈臻化境。如此诗之清空一气,非学力所能到。”
以上为【江月五首,并引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