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自从我来到关中地区,才得以再次游览南山。
山中又有什么呢?草木在幽深之处显得格外秀美。
菖蒲人们并不认识,却生长在乱石纵横的沟壑之中。
山高处霜雪严酷,幼嫩的叶子难以舒展生长。
下面有千年的根茎,蜷缩着如同盘绕的龙蛇。
长久以来被鬼神守护,德行浅薄之人怎敢轻易采取?
以上为【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关辅:指关中地区,古都长安一带,辅为京畿之地。苏轼时任凤翔府签判,属关中,故称“来关辅”。
2. 南山:即终南山,位于今陕西西安南,为秦岭主脉之一,历来为隐逸修道之所。
3. 媚深幽:指草木在幽深静谧的环境中显得格外秀美动人。“媚”作动词用,意为“显得美好”。
4. 菖蒲:多年生草本植物,常生于水边或石缝中,古人认为其有辟邪、延年等功效,多用于道教修炼。
5. 乱石沟:杂乱石头间的沟壑,形容环境荒僻险恶。
6. 霜雪苦:指高山之上气候寒冷,霜雪频繁,生存条件恶劣。
7. 苗叶不得抽:幼苗和叶子因严寒无法正常生长伸展。
8. 千岁根:形容菖蒲根茎年久,传说菖蒲生长千年可成仙。
9. 蹙缩如蟠虬:根部紧缩盘曲,如同盘绕的龙(虬:无角之龙)。比喻其形态奇古。
10. 德薄安敢偷:古人认为珍贵灵物唯有德者方可得之,无德之人不敢妄取,否则会遭天谴。
以上为【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《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》中的一首,借咏山中菖蒲抒发人生感慨。诗人通过描写菖蒲生长环境之艰苦、形态之奇特以及其被神异化的特点,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敬重与自我修养的警醒。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,寓哲理于自然景物之中,体现了苏轼“以物观道”的审美追求和儒道融合的思想倾向。
以上为【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以简练笔法描绘山中一隅,聚焦于无人识得的菖蒲,赋予其超凡脱俗的象征意义。首两句点明游历背景,引出南山草木;三至六句写菖蒲之所在与处境,突出其“不为人知”与“生于逆境”的特质;七至八句转写其根之古老奇状,由外而内揭示其非凡本质;结尾二句升华主题,引入“鬼神守”“德薄不敢取”的观念,将自然之物提升至道德与信仰的高度。全诗结构严谨,由景入情,由物及理,展现了苏轼善于从平凡草木中发掘哲思的艺术功力。同时,也反映出他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一面——对灵草异物的崇敬,以及儒家“德配其位”的伦理意识。
以上为【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)按语:“此诗托物言志,借菖蒲之幽独坚贞,自况守节不移。”
2. 清·纪昀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评:“语虽平实,意含敬畏,见坡公胸中有神明之守。”
3. 近人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》云:“此咏物而兼寓劝世之意,所谓‘德薄安敢偷’,盖自警亦以警人。”
4. 《宋诗精华录》(陈衍选评):“写草木能得其性情,尤贵在不求人识,而自有千岁之根,非俗眼所能窥。”
以上为【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