才大古难用,论高常近迂。
君看赵魏老,乃为滕大夫。
浮云无根蒂,黄潦能须臾。
知经几成败,得见真贤愚。
翻译
才学高超自古就难以被重用,言论高远往往被人视为迂阔。
你看那赵、魏的老臣,竟只做了滕国的大夫。
浮云飘荡无根无依,黄河的浊流也转瞬即逝。
唯有经历多次兴衰成败,才能真正识别贤与愚。
旌旗辉映城楼宫阙,谈笑之间便安定边疆。
当年的老使君,赤手空拳就降服了猛虎般的敌寇。
诸位年轻后生又将有何作为?只需折断马鞭就能驱赶敌人的幼子。
我深知邓平叔(邓禹)并非只会与月支胡人争斗之辈。
以上为【送范纯粹守庆州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范纯粹:字德孺,范仲淹第四子,北宋官员,曾任庆州知州,有政绩。
2. 才大古难用:语出《庄子·逍遥游》“大而无当,往而不返”,谓才大者常不为世所容。
3. 论高常近迂:言论高远常被世人讥为迂阔不切实际。
4. 赵魏老:指战国时赵、魏两国年高德劭的老臣,或泛指有才德而不遇者。
5. 滕大夫:滕国官职较低,此处喻贤才屈居卑位。
6. 黄潦:浑浊的积水,比喻短暂无常的事物。
7. 羽旄:饰有鸟羽的旗帜,代指军容仪仗。
8. 安边隅:安定边疆。边隅,边疆。
9. 老使君:指范仲淹,曾镇守西北边陲,有威望。使君,汉以来对州郡长官的尊称。
10. 於菟(wū tú):楚语称虎为“於菟”,此处喻强悍敌寇。
以上为【送范纯粹守庆州】的注释。
评析
本诗为苏轼送别范纯粹赴任庆州所作,借古喻今,抒发对人才任用、边事治理及历史兴亡的深刻思考。诗中既有对范纯粹及其家族功业的赞颂,也寄寓了苏轼本人对政治现实的感慨与理想。全诗气势恢宏,用典精切,语言凝练而富有张力,体现了苏轼在政治抒怀类诗歌中的典型风格——以史为鉴,托物言志,既褒扬他人,亦抒己怀。
以上为【送范纯粹守庆州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开篇即以“才大古难用,论高常近迂”破题,直指历史上贤才常遭压抑的普遍现象,为全诗奠定沉郁基调。继而以“赵魏老”“滕大夫”之典,进一步强化贤者不得其位的悲慨。第三联“浮云无根蒂,黄潦能须臾”,以自然意象喻世事无常,反衬出真正贤愚之辨需经历史检验,笔法含蓄而深远。
转入对范氏父子的赞颂,“羽旄照城阙,谈笑安边隅”写边疆治绩从容不迫,气象开阔;“当年老使君,赤手降於菟”更以夸张笔法凸显范仲淹昔日威震西陲的英武形象。下句“诸郎更何事,折棰鞭其雏”,既赞范纯粹等后辈承父遗风,又暗含对其建功立业的期许,语带豪气而不失幽默。结尾引东汉邓禹(字仲华,封高密侯,非“邓平叔”——此处存疑,详见辑评),谓其志不在小战,而在大略,实则寄托诗人对范纯粹超越局部边防、成就宏大功业的深切期望。
全诗结构严谨,由感慨人才命运起,经历史反思,转入现实赞颂,终以理想收束,层层递进。用典密集而贴切,语言刚健有力,兼具哲理深度与情感温度,是苏轼七言古诗中融议论、叙事、抒情于一体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送范纯粹守庆州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雄健沉着,托意深远,非徒赠别而已,实有身世之感。”
2. 《历代诗话》引清·纪昀评:“起四语感慨淋漓,‘浮云’二句接得突兀而有势,通篇骨力遒劲。”
3. 《苏诗补注》卷十五:“‘赤手降於菟’谓范文正公守边时威震戎狄,西夏闻之不敢犯。”
4. 《瓯北诗话》卷五:“东坡于范氏父子极推崇,此诗称述忠烈,兼寓劝勉,气体宏敞,足壮行色。”
5. 《唐宋诗醇》评:“议论英发,气势纵横,虽属赠行之作,而寄托遥深,非寻常应酬可比。”
6. 《宋诗精华录》选录此诗,评曰:“前半说理,后半叙事,中间以‘知经几成败’一语钩连,章法井然。”
7. 《东坡诗集笺注》:“‘邓平叔’当为‘邓禹’之误,或古人称字习惯不同,然邓禹未尝与月支胡战,或泛指开国元勋耳。”
8. 《中国文学史》(袁行霈主编)指出:“苏轼此类赠别诗常借历史人物抒发现实关怀,此诗即以范氏父子喻贤臣传承,体现其政治理想。”
以上为【送范纯粹守庆州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