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子本无我,其初因物著。
岂惟老变衰,念念不如故。
知君非金石,安得长托附。
莫从老君言,亦莫用佛语。
仙山与佛国,终恐无是处。
甚欲随陶翁,移家酒中住。
既无负载劳,又无寇攘惧。
仲尼晚乃觉,天下何思虑。
翻译
你我本就无固定之“我”,最初皆因外物而显现执着。
岂止是年老体衰,念头瞬息万变,时刻不如往昔。
深知你并非金石般永恒,怎能长久寄托身心?
不要盲从老子的清静无为,也不必拘泥佛家言语。
无论是道教的仙山,还是佛教的佛国,终究恐怕都不存在。
我极想追随陶渊明的脚步,移家到酒乡中安居。
醉与醒终有尽头,难以逃脱命运的定数。
一生追逐孩童般的嬉戏,到处都留下创作的器具。
所到之处人们聚集围观,指指点点,生出毁谤与赞誉。
如今只须一把火,好恶之情全都烧尽。
既没有背负重担的劳苦,也没有盗贼侵扰的恐惧。
孔子晚年才真正觉悟,天下之事何须思虑纷繁!
以上为【和陶神释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二子本无我:指“形”与“影”,借用陶渊明《形赠影》《影答形》中的拟人角色,认为形体与影像本无恒常之“我”,皆因缘而生。
2. 其初因物著:最初因外物而显现存在,即“我”的概念由外界刺激与执着产生。
3. 念念不如故:每一念都在变化,无法回到从前,出自佛教“诸行无常”思想。
4. 知君非金石:明白你(指形体或自我)并非如金石般坚固永恒。
5. 莫从老君言,亦莫用佛语:不完全信奉老子的道家学说,也不全然依赖佛教教义,体现苏轼对宗教教条的批判性思考。
6. 仙山与佛国,终恐无是处:神仙居所与西方净土,恐怕都是虚幻的幻想,反映其理性怀疑精神。
7. 随陶翁,移家酒中住:效仿陶渊明,向往以酒为乡的隐逸生活,“酒”象征超脱世俗的精神寄托。
8. 醉醒要有尽,未易逃诸数:醉与醒都有终结之时,命运(数)难以逃避,承认人生局限。
9. 逐儿戏:比喻一生追求功名利禄如同孩童游戏,徒劳无益。
10. 仲尼晚乃觉:孔子晚年方领悟大道至简,不必过度思虑,典出《论语·述而》“子不语怪力乱神”。
以上为【和陶神释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晚年所作,题为“和陶神释”,即步和陶渊明《形赠影》《影答形》《神释》三首组诗中《神释》的韵脚与思想主旨。陶渊明在《神释》中主张“纵浪大化中,不喜亦不惧。应尽便须尽,无复独多虑”,表达顺应自然、超脱生死的达观态度。苏轼借此发挥,融合儒、释、道三家思想,抒发对人生虚幻、名利束缚的深刻体悟,最终归于一种通达、焚尽执念的解脱境界。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,既有哲理思辨,又具情感力量,体现了苏轼晚年思想的高度成熟与精神自由。
以上为【和陶神释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清晰,层层递进,从对“我”的解构开始,继而否定长生与彼岸世界的可能,转向对现实人生的反思,最终达到精神上的焚尽与解脱。开篇“二子本无我”直承陶诗,但更深入地引入佛教“无我”观念,指出“我”不过是因缘聚合的假象。接着以“老变衰”“念念不如故”揭示生命无常,进而质疑一切寄托——无论是道家的长生、佛教的净土,还是世俗的名声,皆不可靠。
“甚欲随陶翁”一句转折,流露出对陶渊明式田园酒隐生活的深切向往,然而“醉醒要有尽”又立即拉回现实,承认即连这种超脱也难逃命运的限制。后半段以“逐儿戏”自嘲平生仕途奔波,作品虽多却成累赘;“一弄火,好恶都焚去”则是诗意的升华——唯有彻底放下分别心,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。结尾借孔子之悟,归于“天下何思虑”的大解脱,与陶诗精神遥相呼应,却又更具哲思深度。
全诗语言简淡而内蕴雷霆,融合儒释道而不拘一家,展现了苏轼晚年“百炼成柔”的思想境界。他不再执着于寻求答案,而是坦然面对人生的虚幻与局限,在否定中实现超越。
以上为【和陶神释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和陶而神似,非徒步韵而已,实得渊明旷达之旨,而又加老成之思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二十四:“起语深得佛理,中幅破妄斩关,末以仲尼收束,尤为沉着。东坡晚岁诗,愈朴而愈厚。”
3. 清·沈德潜《唐诗别裁集》虽主唐诗,然评苏诗云:“坡公和陶诸作,俱能摄其神理,此篇尤见洗尽铅华,直透本源。”
4. 近人陈寅恪《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》中提及:“苏子瞻和陶诗多寓己意,尤以《和神释》为最,可见宋代士大夫对生命终极问题之自觉探讨。”
5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评曰:“苏轼此诗,表面和陶,实则融摄三教,以‘焚去’二字作结,凌厉痛快,较原诗更带挣扎而后解脱之感。”
以上为【和陶神释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