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清澈的仙游潭深达百尺,潭水明亮洁净毫无泥浊,山间树木葱茏成荫,山谷中不时传来鸟儿的啼鸣。我曾如蜀地游子般探访过明月峡那样的胜境,如今又仿佛置身于秦人所入的武陵溪畔。我独自攀爬到马融读书的石室,探看那幽深的岩穴;又去寻访传说中的仙女,轻轻叩响岩石间的洞房之门。然而内心仍存一丝对真正高山绝境的畏惧,终究未能鼓起勇气踏上那高耸险峻的飞梯。
以上为【留题仙游潭中兴寺,寺东有玉女洞,洞南有马融读书石室,过潭而南,山石益奇,潭上有桥,畏其险,不敢渡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仙游潭: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境内,相传为神仙游憩之所,风景幽邃。
2. 中兴寺:唐代所建佛寺,位于仙游潭附近,已毁。
3. 玉女洞:传说中有仙女居此,故称“玉女”,属道教文化意象。
4. 马融:东汉著名经学家,曾在陇山一带讲学,相传此处为其读书处。
5. 书室:指马融读书的石室,即后人纪念其所建的读书洞或石窟。
6. 岩窦:山岩上的洞穴,此处指马融读书石室。
7. 仙姝:美丽的仙女,指玉女洞中的传说人物。
8. 款石闺:轻叩石屋之门。“款”为叩击,“石闺”指岩石构成的闺房,喻玉女洞。
9. 武陵溪:出自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,指避世仙境,此处比喻仙游潭一带恍如世外桃源。
10. 飞梯:架设于悬崖峭壁之间的险峻栈道或木梯,象征通往极高之境的艰难路径。
以上为【留题仙游潭中兴寺,寺东有玉女洞,洞南有马融读书石室,过潭而南,山石益奇,潭上有桥,畏其险,不敢渡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早期游历之作,写于其通判凤翔期间(1061—1065年),记述游览仙游潭、中兴寺、玉女洞、马融读书石室等名胜的经历。全诗以清丽自然的笔触描绘山水景致,融历史典故与神话传说于一体,展现出诗人对自然奇景的向往与敬畏交织的复杂心理。尾联“犹有爱山心未至,不将双脚踏飞梯”尤为深刻,既表达了对高远境界的渴慕,又坦率承认自身的怯懦,体现苏轼早年思想中理性与浪漫并存的特点。诗歌结构严谨,用典贴切,情景交融,是其早期纪游诗中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留题仙游潭中兴寺,寺东有玉女洞,洞南有马融读书石室,过潭而南,山石益奇,潭上有桥,畏其险,不敢渡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开篇以“清潭百尺皎无泥”勾勒出仙游潭澄澈空灵的意境,辅以“山木阴阴谷鸟啼”的听觉描写,营造出静谧而生机盎然的山林氛围。颔联运用双重典故——“明月峡”与“武陵溪”,前者借蜀道之奇险暗喻此地山势峻秀,后者则将现实景致升华为理想中的桃源世界,赋予空间以历史与文化的纵深感。颈联转入具体行迹:“独攀书室”体现对先贤遗迹的敬仰,“还访仙姝”则流露出对超凡境界的神往,一实一虚,相映成趣。尾联陡转,直言“畏其险,不敢渡”,以自嘲口吻揭示内心矛盾——虽有“爱山之心”,却因惧险而止步。这种坦诚不仅增强了诗意的真实性,也预示了苏轼日后在仕途与隐逸之间不断挣扎的思想轨迹。全诗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,情感真挚而富有哲思,展现了青年苏轼敏锐的观察力与深沉的生命意识。
以上为【留题仙游潭中兴寺,寺东有玉女洞,洞南有马融读书石室,过潭而南,山石益奇,潭上有桥,畏其险,不敢渡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此诗清婉有致,写景如画,而结语自省,尤见胸襟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四十三引冯舒语:“起句清绝,次联用典浑成,三联切地切事,收得谦退有味。”
3. 清·查慎行《补注东坡编年诗》卷一:“公时年少气锐,然于此犹存畏怯,可见其持身之慎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‘不将双脚踏飞梯’一句,看似谦辞,实含无限向往与遗憾,耐人咀嚼。”
5. 当代学者王水照《苏轼选集》评:“此诗标志着苏轼山水诗由外在描摹向内在体验的过渡,尾联的心理描写尤为精彩。”
以上为【留题仙游潭中兴寺,寺东有玉女洞,洞南有马融读书石室,过潭而南,山石益奇,潭上有桥,畏其险,不敢渡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