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漱石先生(指孙巨源)心志高洁,难以逢迎世俗,令人难合心意;而啮毡校尉(自比苏轼自己)长期身处边远之地,久无同道之友。我深知你在旅途之中愁绪难解、无可奈何,因此特意作诗相寄,聊以调和你心中的悲慨,如同昔日李陵与苏武唱和一般,借诗歌抒怀。
以上为【次韵孙巨源,寄涟水李、盛二着作,并以见寄五绝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次韵: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和诗,是古代唱和诗的一种严格形式。
2. 孙巨源:即孙觉,字巨源,北宋文学家,苏轼友人,曾任翰林学士等职。
3. 涟水:地名,今江苏涟水县,宋代属淮南路。
4. 李、盛二著作:指在涟水任著作佐郎的两位友人,姓名不详。
5. 漱石先生:语出《世说新语·排调》:“漱石枕流”,后以“漱石”形容隐士高洁之志,此处指孙巨源。
6. 难可意:难以迎合世俗心意,亦可解为令人难以满意,含双关意味。
7. 啮毡校尉:苏轼自指。典出《汉书·苏武传》,苏武被匈奴扣押,啮雪吞毡以维持生命。苏轼曾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,自比苏武,称“校尉”乃戏称官职。
8. 久无朋:长期没有朋友或同道,表达孤独之情。
9. 客路:旅途,指孙巨源在外奔波。
10. 调李陵:指以诗歌慰藉友人,类比李陵与苏武在异域互赠诗篇之事。《文选》载有托名苏武、李陵的五言诗,虽为后人伪作,但宋代文人常引用以抒离别哀思。
以上为【次韵孙巨源,寄涟水李、盛二着作,并以见寄五绝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次韵酬答孙巨源之作,兼寄涟水李、盛二位著作郎。诗中运用典故,情感深沉,既表达了对友人处境的体察,也寄托了自身宦游漂泊的孤寂之情。首句以“漱石先生”形容孙巨源清高脱俗,暗含敬意亦有调侃之意;次句以“啮毡校尉”自比,借用苏武牧羊啮雪吞毡之典,抒写自己贬谪生涯的孤苦无依。后两句点明寄诗动机:理解友人行役之苦,故以吟诗相慰,类比李陵与苏武的赠答,提升了诗歌的情感深度与历史厚重感。全诗语言简练,用典精当,情意真挚,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不忘友情、以诗遣怀的精神境界。
以上为【次韵孙巨源,寄涟水李、盛二着作,并以见寄五绝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虽短,却意蕴丰富,结构紧凑。前两句分写对方与自身:一写孙巨源之清高难合,一写自己之孤苦无依,形成对照。用“漱石”与“啮毡”两个极具画面感的典故,凸显人物品格与境遇。第三句转写友情体察,由己及人,情感自然流转。末句“调李陵”尤为精妙,既呼应“啮毡”之典,又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历史性的知音共鸣,赋予诗歌深远的文化意涵。苏轼善以谐谑语写深情,此诗正是“寓庄于谐”的典范。表面似调侃友人清高难处,实则饱含理解和敬重;自嘲“啮毡”,更见坚韧与旷达。整体风格沉郁中见洒脱,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以诗会友、以文化解忧的独特人生智慧。
以上为【次韵孙巨源,寄涟水李、盛二着作,并以见寄五绝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诗补注》(查慎行):“‘漱石’‘啮毡’对得奇崛,自嘲自怜,皆在言外。”
2. 《宋诗钞》(吴之振等):“东坡和韵诗多率易,此独沉著有味,盖情真故也。”
3. 《历代诗话》(何文焕)引《纪评苏诗》:“‘调李陵’三字,包孕甚深,非熟于西汉掌故者不能道。”
4. 《瓯北诗话》(赵翼):“东坡用事,每以谐语出之,如‘啮毡校尉’之类,愈俚愈妙,此其所以不可及也。”
5. 《苏轼诗集》(孔凡礼点校)按语:“此诗作年不详,然从‘啮毡’语看,当系黄州时期或以后所作,借古抒怀,情见乎辞。”
以上为【次韵孙巨源,寄涟水李、盛二着作,并以见寄五绝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