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人守蓬莱,夜半失左股。
浮山若鹏蹲,忽展垂天羽。
根株互连络,崖峤争吞吐。
神工自炉韝,融液相缀补。
至今馀隙罅,流出千斛乳。
方其欲合时,天匠麾月斧。
帝觞分馀沥,山骨醉后土。
峰峦尚开阖,涧谷犹呼舞。
海风吹未凝,古佛来布武。
当时汪罔氏,投足不盖拇。
青莲虽不见,千古落花雨。
双溪汇九折,万马腾一鼓。
回风卷飞雹,掠面过强弩。
山灵莫恶剧,微命安足赌。
此山吾欲老,慎勿厌求取。
溪流变春酒,与我相宾主。
当连青竹竿,下灌黄精圃。
翻译
是谁守护着蓬莱仙山,半夜里却失去了左腿?
浮山如巨鹏蹲伏,忽然展开遮天蔽日的羽翼。
山根岩脉彼此相连,悬崖峭壁争相吞吐云气。
造化如神工在熔炉中冶炼,融化的岩浆相互连接修补。
直到今天还留下缝隙裂痕,流出如千斛乳汁般的钟乳。
当岩石正要合拢之时,上天的巧匠挥动月斧将其劈开。
天帝饮酒洒落残酒,山石如醉倒于后土之中。
峰峦仍在开合起伏,涧谷仿佛仍在欢呼舞动。
海风劲吹,岩浆尚未凝固,古佛便来此留下足迹。
当年汪罔氏巨人,脚踩此处也盖不住大脚拇指。
青莲宝相虽已不见,但千古以来犹如下着落花之雨。
双溪汇流,九曲回折,如万马奔腾击鼓齐鸣。
奔涌的雷声溅起玉雪般的浪花,深潭洞开,现出水府之门。
潜藏的饥蛟摇尾而出,渴虎也来潭边取水。
我来时正处醉中,洗足戏水,略带轻慢。
回旋的风吹来如飞雹扑面,如强弩擦脸而过。
山灵莫要再作弄我,我的微贱性命岂堪与你赌斗?
我愿终老于此山,请勿因我求取过多而生厌。
愿溪流化为春酒,与我互为宾主共饮。
届时将连起青竹竿,引水灌溉我的黄精园圃。
以上为【白水山佛迹岩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白水山佛迹岩:位于今广东博罗县罗浮山附近,传说为佛祖留下的足迹,属道教与佛教文化交汇之地。
2. 蓬莱: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仙山,此处借指罗浮山或白水山仙境。
3. 夜半失左股:传说浮山原为完整仙岛,夜间被神力截去一部分,形成佛迹岩缺口。
4. 浮山若鹏蹲:浮山形似大鹏鸟蹲踞,典出《庄子·逍遥游》“鹏之背,不知其几千里也”。
5. 崖峤争吞吐:形容山崖高耸,云雾缭绕,如在吞吐天地之气。
6. 炉韝(gōu):古代冶铁用的鼓风炉袋,此处比喻大自然如工匠般熔铸山体。
7. 千斛乳:形容钟乳石滴水成乳,积聚甚多;斛,古代量器,十斗为一斛。
8. 月斧:神话中用于劈凿天地的神斧,典出《酉阳杂俎》“月中有桂,有蟾蜍……有吴刚伐桂,斧声不绝”。
9. 帝觞分余沥:天帝饮酒洒落残酒,使山石如醉;觞,酒杯;余沥,残酒。
10. 汪罔氏:古代传说中的巨人族,《国语·鲁语》载“汪芒氏之君守封嵎之山”,身长十余丈。
11. 青莲:佛家象征清净之花,亦指佛陀(青莲花眼);此处言佛迹尚存而佛身已隐。
12. 双溪汇九折:两条溪流蜿蜒曲折,多次交汇;九折,极言其曲折。
13. 潭洞开水府:深潭洞开,显露出龙宫水府,形容水势幽深神秘。
14. 掉尾取渴虎:饥饿的老虎摆尾而来饮水,与“饥蛟”对仗,渲染险境。
15. 微命安足赌:区区性命怎敢与山灵游戏打赌,表达敬畏之情。
16. 黄精圃:种植黄精的园地;黄精为道家养生药材,象征隐逸修道生活。
以上为【白水山佛迹岩】的注释。
评析
苏轼此诗以“白水山佛迹岩”为题,借岭南实地景观抒写其哲思与旷达情怀。全诗气势雄奇,想象瑰丽,融合神话、佛典、自然奇观与个人情感,展现出苏轼典型的浪漫主义气质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。诗人将地质奇观拟作神工鬼斧、天帝宴饮、古佛布武,赋予无生命之岩以灵性与历史纵深。在对自然伟力的敬畏中,又不失幽默自嘲(“濯足聊戏侮”),最终归于与山水共醉、安身立命的归隐之志。诗中“溪流变春酒,与我相宾主”一句尤为灵动,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,是苏轼贬谪生涯中精神超越的诗意表达。
以上为【白水山佛迹岩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是一首典型的咏物抒怀之作,以白水山佛迹岩这一自然奇观为切入点,展开宏大的时空想象。开篇以“何人守蓬莱,夜半失左股”设问起势,既引人入胜,又暗含神秘色彩。继而以“浮山若鹏蹲”等句描绘山势之雄奇,运用夸张与比喻,使静态之山具有动态生命力。诗中大量使用神话意象——蓬莱、月斧、帝觞、古佛、汪罔氏——构建出一个超越现实的宇宙图景,体现了苏轼“以文为诗、以博为美”的艺术风格。
语言上,诗句节奏跌宕,对仗工整而不拘泥,如“峰峦尚开阖,涧谷犹呼舞”、“奔雷溅玉雪,潭洞开水府”,音韵铿锵,画面感极强。心理描写层层递进:从初见奇景的惊叹,到戏水时的放达,再到遭风雹袭击后的敬畏,最后升华为愿与山水共老的宁静归宿,情感线索清晰而深刻。
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结尾四句:“当连青竹竿,下灌黄精圃。”由宏大叙事转向日常生活愿景,将超验体验落地为田园理想,体现出苏轼“入世而超然”的人生哲学。全诗融地理、神话、佛道思想与个人情志于一体,堪称宋代山水诗中的杰作。
以上为【白水山佛迹岩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此诗奇崛奔放,想象如天马行空,非胸有万象者不能道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三十六引查慎行语:“起势突兀,中幅铺张,结处悠然言志,章法井然,而气格自高。”
3. 清·翁方纲《石洲诗话》卷四:“东坡游罗浮诸作,皆得山川之助,此篇尤以‘神工自炉韝’数语,摄尽造化之妙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写景处如画工泼墨,淋漓酣畅;抒情处似老农话桑麻,亲切自然。真大家手笔。”
5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苏轼善以游戏笔墨写庄严题材,此诗将宗教遗迹与地质现象糅合,寓哲理于奇幻,足见其才力横绝。”
以上为【白水山佛迹岩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