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尚未报答先帝陵寝之恩,国士已知太皇太后驾崩。环绕陵园的松柏早已郁郁苍苍。想放声痛哭却不敢,想默默流泪又觉不可,唯有以诗寄托哀思。一声恸哭尚不足以表达悲痛,即使万死也难报其恩德。梦中仿佛看见天路狭窄,仪仗被云遮蔽;人间却已泪雨滂沱,宫中的红帷帐已换作素白。《关雎》《卷耳》这些教化妇德、抒发思念的诗篇,本是我平生所尊崇的典则,而如今我这白发老臣,竟因作诗而获罪,正坐诗而成累臣。
以上为【十月二十日,恭闻太皇太后升遐,以轼罪人,不许成服,欲哭则不敢,欲泣则不可,故作輓词二章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十月二十日:指元祐八年(1093年)十月二十日,太皇太后高氏病逝。
2. 太皇太后:指宋英宗皇后高滔滔,历事仁宗、英宗、神宗、哲宗四朝,哲宗年幼时垂帘听政,是元祐年间实际执政者,对苏轼有知遇之恩。
3. 升遐:古代帝王或尊贵者去世的婉辞,意为升天而去。
4. 轼罪人:苏轼此时因党争被贬,自视为“罪人”,不得参与朝廷典礼。
5. 成服:指按礼制穿戴丧服,表示哀悼。
6. 绕林松柏已猗猗:形容陵园松柏茂盛,暗指太皇太后早有归宿之兆,亦寓哀思绵长。
7. 一声恸哭犹无所:即使痛哭也无法改变现实,表达无能为力之悲。
8. 万死酬恩更有时:纵使万死亦难报太皇太后知遇之恩,体现忠忱。
9. 天衢:天上的道路,喻朝廷或仙境;云仗:仙家仪仗,此处指皇家丧仪。
10. 《关雎》《卷耳》:《诗经》篇名,《关雎》为“风之始”,讲后妃之德;《卷耳》写女子思念征夫,皆为儒家推崇的温柔敦厚之作,苏轼借此自况以诗言志却反遭罪。
以上为【十月二十日,恭闻太皇太后升遐,以轼罪人,不许成服,欲哭则不敢,欲泣则不可,故作輓词二章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在得知太皇太后(指宋英宗皇后高滔滔,即宣仁太后)去世后所作,时值元祐党争激烈,苏轼被贬在外,身为“罪人”不得参与丧礼,亦不得公开服丧,内心悲愤压抑至极。全诗以沉痛之情贯穿,既表达对太皇太后的深切哀悼与感恩,又暗含对自己因言获罪、忠而见谤的不平。诗中“欲哭则不敢,欲泣则不可”道尽政治高压下士人的精神苦闷。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礼制、君臣伦理相联结,情感真挚深沉,语言庄重典雅,体现了宋代士大夫在政治压迫下仍坚守忠义节操的精神风貌。
以上为【十月二十日,恭闻太皇太后升遐,以轼罪人,不许成服,欲哭则不敢,欲泣则不可,故作輓词二章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挽词结构严谨,情感层层递进。首联以“未报山陵”起笔,直抒未能尽臣子之责的遗憾,继而以“松柏猗猗”渲染陵园肃穆之景,寓哀于景。颔联“一声恸哭犹无所,万死酬恩更有时”极具张力——前句写现实压抑,悲不能泄;后句转写忠诚不渝,誓以生命报恩,形成强烈对比。颈联转入梦境与现实的交织:“天衢隘云仗”写梦中欲觐灵驾却道路阻隔,象征政治隔绝;“人间雨泪变彤帷”则实写举国哀悼,红帷易素,天地同悲。尾联尤为沉痛,诗人将自己比作吟咏《关雎》《卷耳》的儒臣,一生以诗守礼,却不料“正坐诗”而成罪人,语含讽刺与无奈。全诗融忠、悲、怨于一体,用典精切,格调沉郁,堪称宋代政治哀歌中的典范之作。
以上为【十月二十日,恭闻太皇太后升遐,以轼罪人,不许成服,欲哭则不敢,欲泣则不可,故作輓词二章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史·苏轼传》:“轼起于忧患,尤笃君亲之义。及闻太皇太后崩,虽在迁谪,每对客涕泣不已。”
2. 南宋吕祖谦《宋文鉴》选录此诗,评曰:“忠愤所激,言哀而意远,非徒作挽词者所能及。”
3. 明代茅坤《唐宋八大家文钞》称:“东坡此诗,哀而不伤,怨而不怒,得《小雅》遗意。”
4. 清代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引查慎行语:“‘梦里天衢’一联,虚实相生,写尽孤臣羁旅之悲。”
5. 清代沈德潜《唐诗别裁集》虽主唐诗,然于宋诗亦有涉猎,评此类作品云:“宋人以才学为诗,然遇大节所在,真情流露,亦足动天地而泣鬼神。”
6. 近人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虽未直接评此诗,但论及宋代士人处境时指出:“苏子瞻之困于新旧党争,其诗多托兴于君亲之际,哀乐过人,实时代使然。”
7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虽未收录此诗,但在论述苏轼晚期诗歌时提到:“其贬谪以后之作,往往于庄重体面之中,微露倔强不平之气。”可与此诗精神相通。
以上为【十月二十日,恭闻太皇太后升遐,以轼罪人,不许成服,欲哭则不敢,欲泣则不可,故作輓词二章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