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希望清澈的溪水能够自由自在地流淌,怎忍心看到冰雪融化后滴落于沙洲之上。
一旦流出山外,必定会被江潮污染;若能为山中僧人多停留片刻,该有多好。
以上为【六和寺衝师闸山溪为水轩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六和寺:位于今浙江杭州钱塘江畔,始建于北宋,为著名佛教寺院。
2. 衝师闸山溪为水轩:指寺庙中一位法号“衝师”的僧人在山溪旁修建水阁(水轩),用以观水修行。
3. 清溪:清澈的溪水,象征纯净的心性或理想人格。
4. 自在流:自由流动,无拘无束,暗含道家“自然”之意。
5. 忍教:岂忍、不忍让。含有强烈的感情色彩。
6. 冰雪落沙洲:冰雪融化后落入沙洲,比喻纯洁之物堕入凡俗之地。
7. 出山:溪水流出山外,比喻脱离清净境界进入世俗社会。
8. 江潮涴(wò):被江水潮浪污染。涴,污染、弄脏。
9. 山僧:指六和寺中的僧人,也泛指修行者。
10. 更少留:再多停留一会儿。“更”表示递进,“少留”即稍作停留。
以上为【六和寺衝师闸山溪为水轩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六和寺时所作,借山水之景抒写内心情怀。表面上描写溪水从山间流出的情景,实则寄托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坚守与对尘世污浊的忧虑。前两句以“清溪”象征纯净本性,“冰雪落沙洲”暗喻美好事物在凡俗中的消逝;后两句进一步引申,指出一旦离开清净佛地进入世俗洪流(江潮),便难免被玷污,因而祈愿溪水(亦即自我理想)能为山僧多留片刻——既是对自然的深情挽留,更是对精神净土的眷恋。全诗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体现了苏轼融哲理于景物的高超艺术手法。
以上为【六和寺衝师闸山溪为水轩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虽短,却意蕴深厚。首句“欲放清溪自在流”,看似平淡写景,实则蕴含诗人对自由与本真状态的向往。“欲放”二字透露出一种主观愿望,暗示现实中清溪未必能真正“自在流”,已隐含限制与矛盾。次句“忍教冰雪落沙洲”,笔锋一转,情感强烈,“忍教”二字极具张力,表现出对美好事物遭受侵蚀的痛惜之情。冰雪本高洁,沙洲则属尘世,其落于斯,象征理想坠入现实。
第三句“出山定被江潮涴”,由景入理,点明一旦脱离山林清净之地,必受世俗污染,语调近乎断言,流露出无奈与警醒。末句“能为山僧更少留”,语气转柔,似祈求、似低语,将溪水拟人化,赋予其选择的能力,同时也折射出诗人自身的犹豫与眷恋——是否该留在精神的净土?还是终须步入红尘?
整首诗结构紧凑,层层递进,从愿望到痛惜,再到警示,最后归于温情的挽留,情感脉络清晰。诗中融合儒释道思想:有儒家对节操的珍视,有佛家对清净境界的追求,也有道家崇尚自然的情怀。苏轼善以寻常山水寄寓人生哲思,此诗正是典型例证。
以上为【六和寺衝师闸山溪为水轩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》卷三十七:“此诗语淡而意远,托兴深微,非徒写景也。”
2. 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十六引冯舒语:“‘忍教’二字,情至之语,读之令人神伤。”
3. 《苏诗补注》施元之注:“公尝爱山水幽寂,每遇禅院清境,辄生栖遁之想。此诗盖见衝师筑轩引水,触而有作。”
4. 清·汪师韩《苏诗选评笺释》:“四语皆比体,不出山则已,出则不免于涴,洁身者所以贵慎始也。”
5. 《历代诗话》引吴乔《围炉诗话》:“东坡此绝,似不经意,而字字有斤两,‘更少留’三字,无限低徊。”
以上为【六和寺衝师闸山溪为水轩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