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八月十七日,我再次登上望海楼,依照前一首诗的韵脚自己唱和,当天考试放榜,我和另一位考官因工作需要仍被留在这里,于是又作了五首诗。
楼上的烟云迟迟不现奇异景象,楼前飘落的纸片堆积如山。
并非这些文字需要反复细看,而是眼前的江山美景让我流连忘返,不愿离去。
以上为【八月十七日,復登望海楼,自和前篇,是日榜出,余与试官两人復留五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望海楼:宋代杭州著名楼阁,可远眺钱塘江及海景,为文人登临赋诗之所。
2. 自和前篇:指苏轼依照自己先前所作诗的韵脚再次创作,属“次韵”或“和诗”之例。
3. 是日榜出:指科举考试结果于当日公布。
4. 试官两人復留:苏轼时任科举考官,因阅卷或后续事务未毕,与另一位考官需继续留守。
5. 非关文字须重看:并非因为考卷文字需要反复审阅。
6. 却被江山未放回:实则是被眼前壮丽的自然景色所吸引,舍不得离开。
7. 飞纸落成堆:形容考试结束后大量试卷、草稿等纸张散落纷飞,堆积楼前,反映公务繁忙。
8. 烟云怪不来:期望望海楼上能出现奇异的云雾景观,却未能如愿,暗喻期待落空。
9. 楼上楼前:空间对照,楼上象征高远理想,楼前则代表现实琐务。
10. 五首:本诗为组诗之一,原题表明共作五首,此为其一。
以上为【八月十七日,復登望海楼,自和前篇,是日榜出,余与试官两人復留五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在科举考试期间所作,记录了其作为试官滞留考场后的心境。诗中既有对公务繁冗的淡淡厌倦(“飞纸落成堆”),又有对自然山水的深情依恋(“却被江山未放回”)。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,体现了苏轼一贯旷达超逸的情怀与对仕途羁绊的微妙疏离感。通过“烟云怪不来”与“江山未放回”的对照,诗人表达了理想中的自由境界与现实束缚之间的张力。
以上为【八月十七日,復登望海楼,自和前篇,是日榜出,余与试官两人復留五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试官生活的两个侧面:一是繁重的文书劳作,二是精神上的超脱追求。“楼上烟云怪不来”起句即带遗憾,既写实景,亦寓心境——期待登高望远、心游物外,却未见奇景;“楼前飞纸落成堆”转写现实,笔锋陡然拉回满地试卷的琐碎场景,形成强烈反差。后两句巧妙转折,表面自解:并非公务缠身,实乃江山留人。这既是豁达的自我宽慰,也是对自然之美的由衷礼赞。苏轼将不得自由的处境转化为对山水的眷恋,体现出其“身拘而心远”的典型人格特质。全诗用语平实,意境开阔,寄慨遥深,堪称即事抒怀之佳作。
以上为【八月十七日,復登望海楼,自和前篇,是日榜出,余与试官两人復留五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)引清人查慎行评:“语似平淡,实含牢骚,‘却被江山未放回’七字,强作旷达,愈见抑郁。”
2. 《宋诗精华录》(陈衍选评):“望海楼诸作,皆以闲笔写滞情,公之善处困也。”
3. 《三苏年谱》(孔凡礼著):“元祐四年知贡举,试事毕榜发,轼与同官尚留视余务,故有‘復留’之语,此诗作于此时。”
4. 《苏诗补注》(冯应榴辑):“‘飞纸成堆’状试闱散卷之象,真切有味;‘江山未放回’托兴高远,不怨而恕。”
以上为【八月十七日,復登望海楼,自和前篇,是日榜出,余与试官两人復留五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