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寻找仙山的方士奔赴东海三座神山,自古以来人们都清楚他们一去不返。骊山近在咫尺的秦始皇陵墓就是前车之鉴,统治者若想朝见天帝、追求长生,又何必辛苦攀登那高台呢?
以上为【骊山三绝句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骊山: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,秦始皇陵即在此山附近,唐华清宫亦建于此,为历代帝王游幸之地。
2. 三绝句:组诗名,此为其中一首。苏轼共作《骊山三绝句》,此为其一。
3. 海中方士:古代传说中入海寻仙的道士。秦汉时期帝王常遣方士赴东海寻找蓬莱、方丈、瀛洲三座神山,以求长生不老药。
4. 三山:指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——蓬莱、方丈、瀛洲,古人认为仙人所居,有不死之药。
5. 万古明知去不还:自古以来人们都清楚这些方士一去不返,暗示求仙之虚妄。
6. 咫尺秦陵:指秦始皇陵墓距离骊山不远,近在眼前。“咫尺”形容距离极近。
7. 商鉴:即“殷鉴”,原指商朝灭亡可作为后世的借鉴,此处借用为历史教训之意。典出《诗经·大雅·荡》:“殷鉴不远,在夏后之世。”
8. 朝元:道教术语,指朝拜元始天尊等至高神灵,引申为帝王企望通过祭祀或修炼得道升仙。
9. 苦跻攀:辛苦地攀登。跻,登、升。此指为求仙而修建高台或登临高山举行仪式。
10. 秦始皇曾于骊山大修陵墓,并派徐福率童男童女入海求仙,二者皆劳民伤财而无果,苏轼借此双关讽刺。
以上为【骊山三绝句】的注释。
评析
苏轼此诗借骊山之景,讽喻帝王求仙长生之虚妄。诗中以“海中方士觅三山”起笔,指出自古求仙者皆徒劳无功;继而以“咫尺秦陵”点出秦始皇虽极尽奢华追求永生,终不免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;末句“朝元何必苦跻攀”直指所谓“朝元”(朝见天帝)不过是徒劳之举,表达了诗人对迷信神仙、劳民伤财行为的深刻批判。全诗语言简练,对比鲜明,寓理于史,体现了苏轼理性务实、反对虚妄的思想倾向。
以上为【骊山三绝句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为苏轼途经骊山时所作,借古讽今,立意深远。首句“海中方士觅三山”以历史传说开篇,勾勒出一幅虚无缥缈的求仙图景;次句“万古明知去不还”笔锋陡转,揭穿其荒诞本质,语气冷静而沉重。第三句“咫尺秦陵是商鉴”将视线拉回现实,以触目可见的秦陵为证,强调历史教训近在眼前。末句“朝元何必苦跻攀”以反问收束,既否定求仙行为,也暗讽当权者执迷不悟。全诗结构紧凑,由远及近,由虚入实,层层推进,体现出苏轼一贯的理性精神与历史洞察力。语言朴素却锋利如刃,短短四句,蕴含深刻哲理,堪称咏史讽喻诗中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骊山三绝句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纪批苏诗》卷二十三评此诗:“语极冷隽,刺世深矣。”
2. 清代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卷二十引赵夔语:“此诗以秦鉴为言,警世之意显然。”
3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曰:“借骊山遗迹,发千古之慨,语短意长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评苏轼《骊山三绝句》:“皆有鉴戒之意,尤以第一首为切直。”
以上为【骊山三绝句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