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在秋日原野上徘徊流连,于凄凉夕照中独自伫立。
江水流向天际没有尽头,故人远去我的思念何有穷尽。
查阅史册方知秦朝过失,眺望群山方识大禹功绩。
稻田间初闻蛤蟆鸣叫,老柳树上爬满半蚀书虫。
荷叶被风翻出白色背面,莲花经雨褪去红艳腮颊。
追忆往昔游历慰藉迟暮,寻觅诗句仿效儿童天真。
北望见苕溪蜿蜒转折,遥想它应与太湖相通。
盼望收到烹鱼传书所得的尺素,问候我那紫髯老友是否安好。
以上为【宿余杭法喜寺,寺后绿野堂,望吴兴诸山,怀孙莘老学士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孙莘老:孙觉字莘老,苏轼友人,《宋史·孙觉传》“觉字莘老,高邮人”
2. 法喜寺:杭州名刹,《咸淳临安志》“法喜寺在钱塘县旧治南”
3. 绿野堂:裴度别墅,《旧唐书·裴度传》“度于午桥创别墅,花木万株,中起凉台暑馆,名曰绿野堂”
4. 吴兴:湖州古称,孙觉时任湖州知州
5. 问谍:查阅史籍,《史记·三代世表》“余读谍记,黄帝以来皆有年数”
6. 禹功:大禹治水功绩,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“美哉禹功,明德远矣”
7. 吠蛤:《周礼·秋官》“蝈氏掌去蛙黾”郑注“齐鲁之间谓蛙为蝈”
8. 书虫:蠹鱼,《穆天子传》“蠹书于羽陵”
9. 苕溪:太湖支流,《太平寰宇记》“苕溪在乌程县南五十步”
10. 尺素:书信,《饮马长城窟行》“客从远方来,遗我双鲤鱼。呼儿烹鲤鱼,中有尺素书”
以上为【宿余杭法喜寺,寺后绿野堂,望吴兴诸山,怀孙莘老学士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以“徙倚秋原”的彷徨姿态开篇,通过“水流天尽”的时空延展与“人远思穷”的情感张力,构建出苍茫的怀人意境。苏轼巧妙将“问谍秦过”的历史反思与“看山禹功”的地理观照相融合,在“荷背风白”“莲腮雨红”的精微观察中,最终以“烹鱼尺素”的典故,完成对友人孙觉的深沉思念。
以上为【宿余杭法喜寺,寺后绿野堂,望吴兴诸山,怀孙莘老学士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五言排律以十二联构建起“即景-怀古-思友”的完整情感结构。前四联以宏阔视野展开时空维度:“徙倚秋原”的个体彷徨与“凄凉晚照”的自然景象交融,“水流天尽”的宇宙观照与“人远思穷”的人文情怀呼应。中四联转入历史沉思:“问谍秦过”暗含对当代新政的隐忧,“看山禹功”则寄寓对实干精神的推崇;“吠蛤”“书虫”的生态细节,既写秋日物候更喻文化衰微;“荷背风白”与“莲腮雨红”的工笔对仗,在色彩消长中暗藏人生荣枯的哲思。后四联收束至友情主题:“追游迟暮”与“觅句儿童”的矛盾统一,展现诗人赤子之心;“苕溪震泽”的地理联想,自然引出“烹鱼得书”的期待。全诗将杜甫《秋兴》的沉郁与白居易《寄韬光禅师》的明快熔铸一炉,堪称苏轼早期七律的典范之作。
以上为【宿余杭法喜寺,寺后绿野堂,望吴兴诸山,怀孙莘老学士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查慎行《初白庵诗评》:“‘水流天不尽,人远思何穷’十字,真得古诗十九首遗意,在东坡集中亦属罕睹。”
2. 纪昀《评苏文忠公诗集》:“通篇气骨在少陵、义山间,‘稻凉初吠蛤,柳老半书虫’一联,尤见体物之工。”
3. 汪师韩《苏诗选评笺释》:“后四句忽转空灵,‘北望苕溪转’与李太白‘思君若汶水’同一杳渺之致。”
4. 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:“‘荷背风翻白,莲腮雨退红’状物精微而不落纤巧,此化工之笔。”
5. 赵克宜《角山楼苏诗评注汇钞》:“结语用古乐府烹鱼得书事,与‘怀孙莘老’本题丝丝入扣,尤见用典之妙。”
以上为【宿余杭法喜寺,寺后绿野堂,望吴兴诸山,怀孙莘老学士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