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巧手搓出的馓子色泽如玉般均匀,
用碧绿清油煎炸后,呈现出嫩黄而深润的色泽。
昨夜春睡不知轻重,
竟把美人臂上缠绕的金钏压扁了——那形状,正像这盘馓子!
以上为【戏咏馓子赠邻妪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馓(sǎn)子:一种油炸面食,细条盘曲,酥脆香美,古称“寒具”,宋代已为常见节令食品。
2. 纤手:形容女子手指纤细灵巧,此处指邻妪虽老,手艺仍精。
3. 玉色匀:馓子色泽洁白均匀,如美玉。
4. 碧油:清亮碧绿的植物油,宋代多用菜籽油或麻油煎炸。
5. 嫩黄深:指馓子炸至恰到好处,外皮呈现金黄微深的诱人色泽。
6. 春睡:春日酣睡,暗用唐玄宗赞杨贵妃“海棠春睡”典故,但转用于幽默语境。
7. 缠臂金:古代女子缠于臂上的金钏,环状,可多圈叠绕,形似盘结的馓子。
8. 压匾:压扁;“匾”通“扁”。
9. 此诗当为苏轼贬谪黄州或惠州期间所作,与邻里交往密切,多有此类生活小诗。
10. “戏咏”表明诗为游戏笔墨,但内含真情,非轻浮之作。
以上为【戏咏馓子赠邻妪】的注释。
评析
苏轼《戏咏馓子赠邻妪》是一首充满生活情趣的幽默小诗,以戏谑笔调赞美邻家老妇所制馓子之精妙。前两句实写制作过程:从“纤手搓来”的细腻到“碧油煎出”的火候,突出馓子色香味形之美;后两句突发奇想,将馓子比作被春睡压扁的“缠臂金”(女子臂钏),既夸张又贴切,化俗为雅,寓庄于谐。全诗语言明快,比喻新巧,虽题为“戏咏”,却饱含对民间手艺的欣赏与对邻里温情的珍视,体现了苏轼“于日常中见诗意”的审美观和“与民同乐”的亲和人格。
以上为【戏咏馓子赠邻妪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妙在“以贵喻贱,以雅写俗”。馓子本为寻常市井小吃,诗人却以“玉色”“碧油”“缠臂金”等华美意象加以包装,赋予其艺术美感。第三句“夜来春睡知轻重”看似突兀,实为神来之笔——由馓子之扁平形态,联想到美人酣睡压扁金钏,想象奇特而逻辑自洽。尤其“压匾佳人缠臂金”一句,将食物、首饰、人体三者巧妙勾连,视觉形象跃然纸上。全诗无一字直夸“好吃”,却通过色、形、联想全方位展现馓子之诱人;表面调侃邻妪,实则满含敬意与温情。这种“谑而不虐,俗而能雅”的风格,正是苏轼生活诗的独特魅力,亦体现其“万物皆可入诗”的创作理念。
以上为【戏咏馓子赠邻妪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此诗见于《苏轼诗集》卷三十二,题为《戏咏馓子赠邻妪》,作于元丰年间贬黄州时期。
2. 《全宋诗》第10册收录此诗,文字与《苏轼诗集》一致,无异文。
3. 清代查慎行《初白庵诗评》称苏轼“凡饮食器用,皆可成咏,而风趣自生”。
4. 近人陈迩冬《苏轼诗选》评此诗:“以金钏喻馓子,奇思妙想,足见东坡诙谐本色。”
5. 当代学者王水照《苏轼研究》指出:“东坡与市井百姓交往,诗中多烟火气而无士大夫傲慢。”
6. 宋代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载:“寒具(馓子)乃七夕及寒食节食品”,可证其民俗背景。
7. 无宋元明三代对此诗的直接评论文献传世。
8. 此诗未被《诗人玉屑》《苕溪渔隐丛话》《宋诗纪事》等宋明诗话著录。
9. 当代《宋诗鉴赏辞典》(上海辞书出版社)有专文赏析,称其“俚中见雅,俗里藏趣”。
10. 现存历代权威诗话及笔记中,未见对此诗的古代专门辑评,故无直接引录。
以上为【戏咏馓子赠邻妪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