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每每见到田园风光便心生向往,倦于仕途奔波,也不打算高飞远举。
众人皆怀疑杨恽并非真心归隐耕田,又有谁相信刘章真能扶持幼苗成长?
年岁渐老,仍贪恋陶渊明那样的彭泽米粮;梦中归来,常回到锦江桥畔的故乡。
做官在外切莫成了无根的游子,全族人长久牵挂,如同细腰般瘦弱不堪。
以上为【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,至治平寺,二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昌化双溪馆:宋代地名,今属浙江临安昌化镇,为当时驿道上的驿站。
2. 治平寺:宋代寺院名,位于昌化境内,具体位置已难确考。
3. 自招:自我召唤,指内心对田园生活的向往。
4. 倦飞不拟控扶摇:化用《庄子·逍遥游》“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”,比喻不愿追逐高官显位。
5. 杨恽非锄豆:杨恽为西汉大臣,曾被贬后归田,作《报孙会宗书》,言及耕种之事,但世人疑其并非真心务农。此处借指自己虽有归隐之念,却难以真正脱离仕途。
6. 刘章解立苗:刘章为汉初宗室,封城阳景王,曾助诛诸吕,有功于汉室。此处“立苗”或喻扶持正道、振兴家族,亦或暗指归隐后仍心系社稷。
7. 彭泽米:指陶渊明曾任彭泽令,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,后以“彭泽米”代指清廉自守的隐逸生活。
8. 锦江桥:泛指蜀中故乡之景,苏轼为眉州眉山(今四川眉山)人,锦江流经成都,象征故园。
9. 宦游:外出做官。
10. 细腰:典出《战国策·楚策》,形容因忧思而消瘦,此处喻家族亲人因思念远游者而憔悴。
以上为【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,至治平寺,二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自昌化双溪馆徒步寻溪至治平寺途中所作,抒发其宦游漂泊中的思乡之情与对田园生活的深切向往。诗人以陶渊明“归去来兮”之志自比,表达厌倦仕途、渴望归隐的心境。诗中借用杨恽、刘章等历史人物典故,既暗含对自身处境的感慨,也体现士大夫在忠君与归隐之间的精神挣扎。尾联劝诫自己勿成“无家客”,实则是对家族责任与个人理想之间矛盾的深刻体认。全诗情感真挚,用典精切,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,展现了苏轼在仕途困顿中仍不失旷达又不失深情的精神境界。
以上为【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,至治平寺,二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严谨,情感层层递进。首联即点明主题:面对田园美景,内心萌生归隐之志,而“倦飞”二字道尽宦海沉浮后的疲惫。颔联用典精妙,杨恽与刘章皆为历史中身居高位而涉归隐或忠诚之议的人物,苏轼借此自况——世人或疑我非真心归田,然我之心志岂他人所能尽知?颈联转入个人情感,“老去尚贪彭泽米”一句,既是对陶渊明人格理想的追慕,也透露出即便年迈仍难舍清高之志;“梦归时到锦江桥”则以梦境写乡愁,虚实相生,感人至深。尾联由己推人,提醒自己勿忘家国亲情,将个人命运与家族牵挂融为一体,使诗意更具厚度。全诗融典故、抒情、议论于一体,语言冲淡而情意绵长,典型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“外枯中膏”的艺术风格。
以上为【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,至治平寺,二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此诗语淡而情深,用事不露痕迹,盖公晚年心境之写照也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二十四引冯舒语:“‘共疑’‘谁信’二句,寓意深远,非徒用典而已。”
3. 清·查慎行《补注东坡编年诗》谓:“‘梦归时到锦江桥’,语似平易,实含无限羁愁,读之令人神伤。”
4. 近人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虽未直接评此诗,然其论苏诗云:“东坡之诗,往往于平淡中见沉郁,尤以羁旅思乡之作最能动人。”可为此诗之旁证。
5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)校注者案:“此诗作于熙宁七年(1074)通判杭州期间,时苏轼巡视属县,途经昌化,感怀而作。”
以上为【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,至治平寺,二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