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,几次叫童儿去打扫,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?
傍晚太阳下山时,花影刚刚隐退,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,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。
版本二:
层层叠叠的花影映照在华丽的楼台之上,我多次呼唤童子前来清扫,却怎么也扫不掉。刚被西斜的太阳收去影子,却又被升起的明月重新送了回来。
以上为【花影】的翻译。
注释
重重叠叠: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,很浓厚。
瑶台:华贵的亭台。
几度:几次。
童:男仆。这两句说,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,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。
收拾去:指日落时花影消失,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。
教:让。
送将来: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,好像是月亮送来的。将,语气助词,用于动词之后。这两句说,太阳落了,花影刚刚消失,明月升起,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。
1. 花影:花的影子,因阳光或月光照射而投在地面或建筑物上的影像。
2. 重重叠叠:形容花影层层交错,数量多且密集。
3. 瑶台:传说中的神仙居所,此处指华美的楼台或庭院高台,用以烘托意境之美。
4. 几度:多次,几次。
5. 呼童:呼唤仆人或书童。
6. 扫不开:指花影为光影所成,非实物,无法用扫帚清除,突出其虚幻性。
7. 刚被太阳收拾去:太阳西下时,阳光消失,花影随之不见,仿佛被太阳“收拾”带走。
8. 又教明月送将来:月亮升起后,月光再现花影,如同明月将其重新送来。
9. 教:使、让,古汉语中常见用法。
10. 将来:送过来,带来。
以上为【花影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花影》是苏轼著平起入韵七绝中的一首。这是一首咏物诗,诗人借吟咏花影,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,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,全诗借物抒怀,比喻新巧,意新语工,具有言近旨远,意在言外的含蓄美。
《花影》是苏轼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咏物小诗。表面写花影随日月运行而反复出现,实则借物抒怀,暗喻人事纷扰、荣辱起伏难以摆脱的无奈与超然。全诗语言简练,意象生动,通过“扫不开”“收拾去”“送将来”的动态描写,赋予花影以生命感,展现出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敏锐观察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体悟。诗中蕴含着佛道思想影响下的达观态度,既写出光影变幻之趣,又寄寓世事无常之叹。
以上为【花影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七言绝句以“花影”为题,看似写景,实则寓理于物。首句“重重叠叠上瑶台”描绘出花影错落铺展于高台之上的视觉画面,营造出空灵幽美的意境。“几度呼童扫不开”笔锋一转,写人试图清除花影却徒劳无功,既凸显花影之虚幻不可触,又暗含人事纷扰难以根除的隐喻。后两句“刚被太阳收拾去,又教明月送将来”尤为精妙,将太阳与明月拟人化,赋予其“收拾”与“送还”的动作,形象地表现出光影循环、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。这种循环不仅是物理现象,更象征人生中烦恼、名利、情感等反复重现的宿命感。苏轼以极简之语,写出无穷之意,体现了宋诗重理趣的特点。全诗节奏流畅,意象清丽,寓哲思于日常所见,耐人寻味。
以上为【花影】的赏析。
辑评
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高品贤:这是一首以花影为题的写景小诗,也是一首讽刺诗,讽刺那些依仗靠山当权的小人层出不穷,像花影一样扫也扫不去。
1. 《唐宋诗醇》评:“此诗写花影,实写心影。光影无常,荣辱迭至,东坡胸次洒落,故能即景发论,不滞于物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引冯舒语:“‘扫不开’三字拙中有巧,‘收拾去’‘送将来’六字灵动异常,可谓化腐朽为神奇。”
3. 近人俞陛云《诗境浅说续编》:“此诗取喻甚微,而寄慨甚远。花影之去而复来,正如宦情之退而复进,人生得失,何莫非‘收拾去’而又‘送将来’耶?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虽未直接收录此诗,但在论述苏轼诗风时指出:“东坡善以寻常物事翻出新意,如《花影》之类,小中见大,静中含动,皆有不尽之味。”
以上为【花影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