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我如患疮的老马已不堪驾驭,却仍蒙君王恩赐破旧的帷帐得以庇护。
虽知佛门戒律不允久居桑下,但我怎能没有三日眷恋之情?如今在酒杯之前,暂且与这一身疲惫归去。
长长的米袋里还装着充饥的粗粮,宽大的衣领已特意裁好,用以遮盖脖颈上的大瘤。
到老漂泊江湖也不算彻底失去依托,只是希望归来时故人不要责怪我辜负了他们的期望。
以上为【别黄州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别黄州:苏轼于元丰七年(1084年)量移汝州,离开谪居五年之久的黄州,此诗作于离黄之际。
2. 病疮老马不任鞿:比喻自己年老多病,不堪驱使。鞿(jī),马缰绳,引申为束缚或役使。
3. 敝帏:破旧的帷帐。典出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仲尼之畜狗死,使子贡埋之,曰:‘吾闻之也,敝帷不弃,为埋马也;敝盖不弃,为埋狗也。’”此处借指君主对臣子的最低限度体恤。
4. 桑下岂无三宿恋:语出《四十二章经》:“佛言:剃发染衣,见趣泥洹,慎勿再三宿于桑下。”佛教戒律禁止僧人于一处久留,以免生情执。苏轼反用其意,表达对黄州的依恋。
5. 樽前聊与一身归:在饯别酒席前,暂且带着这副身躯离去。樽前,指送别宴席。
6. 长腰米:一种细长形的稻米,黄州特产。撑肠:填满肠胃,指维持生计的粮食。
7. 阔领先裁盖瘿衣:特意加宽衣领以遮掩颈部的大瘤(瘿)。苏轼当时患有甲状腺肿大之类疾病。
8. 投老江湖:到老漂泊于江湖之间,指退隐或继续流徙。
9. 来时莫遣故人非:希望将来归来时,故人不要责备自己未能成就功名或辜负期待。“来时”或指重返黄州,或泛指人生归宿之时。
10. 此诗见于《苏轼诗集》卷二十一,作于元丰七年(1084)四月离黄州赴汝州途中。
以上为【别黄州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别黄州》是苏轼离开黄州时所作的一首七律,情感深沉,语言质朴而意蕴丰富。诗中融合了自嘲、感恩、留恋与豁达等多种情绪,展现了苏轼在贬谪生涯中的复杂心境。他以“病疮老马”自比,既写出身体的衰颓,也暗喻仕途困顿;然而“犹向君王得敝帏”一句又流露出对朝廷未完全弃绝自己的感激。后四句转向生活细节与未来设想,体现其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。尾联劝慰自己亦劝慰他人:纵然沦落江湖,也不失本心,只望故人理解,莫加苛责。全诗悲而不伤,哀而不怨,正是苏轼“超然物外”精神的体现。
以上为【别黄州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诗结构严谨,情感层层递进。首联以“病疮老马”起兴,形象地刻画出诗人身心俱疲的状态,却又在绝望中透出一丝温情——“犹向君王得敝帏”,显示出他对朝廷并未彻底抛弃自己的感念。这种矛盾心理正是贬谪士大夫的典型心态:既有怨愤,又存忠爱。颔联化用佛典,巧妙翻新,“岂无三宿恋”一句反诘有力,道出了人之常情无法割舍的羁绊,与“聊与一身归”形成张力,表现了离别的无奈与自我宽解。颈联转入日常生活描写,“长腰米”与“盖瘿衣”看似琐碎,实则饱含辛酸——前者是他在此地赖以活命的粮食,后者则是病体所需的遮掩,皆具象征意义。尾联收束全篇,语气平和却意味深长。“投老江湖终不失”一句,既可理解为不失节操,也可解作不失自在,体现了苏轼“出处进退,无适不可”的人生哲学。最后一句“来时莫遣故人非”,语浅情深,既是自勉,也是对友人的恳请,余韵悠长。整首诗融典故、现实、情感于一体,语言质朴而内涵厚重,堪称苏轼贬谪诗中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别黄州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纪评苏诗》卷二十一引纪昀评:“语极沉痛,而措辞含蓄,不失忠厚之旨。”
2. 冯应榴《苏轼诗集合注》按:“此诗作于量移汝州时,去黄有恋恋之意。‘敝帏’之感,‘三宿’之怀,皆见忠爱缠绵。”
3. 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卷二十一评:“通体浑成,情真语挚。‘长腰’‘阔领’二句,写迁客生涯入骨三分。”
4. 清代汪师韩《苏诗选评笺释》卷五:“老马敝帏,仁主之恩未泯;桑下三宿,羁人之情难捐。对仗工稳,感慨深长。”
5. 孔凡礼《三苏年谱》载:“元丰七年甲子……四月,离黄州,有《别黄州》诗,抒久谪将去之情,语极沉郁。”
以上为【别黄州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