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年流落蛙鱼乡,朝来喜见麦吐芒。
东风摇波舞净绿,初日泫露酣娇黄。
汪汪春泥已没膝,剡剡秋谷初分秧。
谁言万里出无友,见此二美喜欲狂。
三山屏拥僧舍小,一溪雷转松阴凉。
岂惟牢丸荐古味,要使真一流天浆。
诗成捧腹便绝倒,书生说食真膏肓。
翻译
我漂泊在外已有两年,一直生活在偏僻如蛙鱼之乡的地方;今天清晨欣喜地看到麦苗初吐嫩芽。春风拂动水面,碧波轻舞,一片清新翠绿;初升的太阳照在露珠上,油菜花娇艳金黄,宛如酣醉。春泥深陷,已没过膝盖;山间谷地,人们正开始插下秋收的秧苗。谁说远行万里便无良友相伴?如今见到这山水与寺景二美并具,喜悦得几乎发狂。三面青山如屏障环抱着小小的僧舍,一条溪水奔流如雷响,在松林阴影下显得格外清凉。我希望利用这里的水力推动石臼磨面,并勘察地势,加固堤防以利农田。细雪般纷飞的面粉被慢慢收起,远处隐隐传来叠鼓般的舂米声。舀上一碗洁白如云子的大米饭,蒸熟后裂开十字纹路,香气如美玉般诱人。这美食岂止是满足口腹之欲,更似仙露琼浆般清醇甘美。诗写成后自己读着不禁捧腹大笑,书生纸上谈吃,真是病入膏肓了。
以上为【游博罗香积寺,并引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游博罗香积寺,并引:此为诗题,“引”指序言或背景说明,今已不存。博罗,今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;香积寺,佛寺名,取自佛教典故“香积佛国”,象征清净美味。
2. 二年流落蛙鱼乡:指苏轼自绍圣元年(1094)贬惠州,至作诗时已近两年。“蛙鱼乡”形容偏远荒僻之地,暗含自嘲。
3. 麦吐芒:麦苗初长,吐出细芒,象征春天农事开始。
4. 东风摇波舞净绿:春风拂动水面,倒映绿色草木,波光荡漾如舞。
5. 初日泫露酣娇黄:朝阳照在带露的油菜花上,金黄浓艳,“酣”字拟人,状其娇艳欲滴。
6. 汪汪春泥已没膝:形容雨后田间泥泞,行走艰难,反映农耕实况。
7. 剡剡(yǎn yǎn)秋谷初分秧:剡剡,形容动作迅疾貌;指农民忙着分秧插稻。
8. 二美:指自然美景与寺院清幽,或亦兼指美食与胜景。
9. 三山屏拥僧舍小:三面环山,如屏风围绕,衬出寺庙小巧幽静。
10. 一溪雷转松阴凉:溪水湍急,声如雷鸣,流经松林之下,带来清凉。
以上为【游博罗香积寺,并引】的注释。
评析
苏轼此诗作于贬谪途中,具体时间当在绍圣年间(1094—1098)贬惠州期间游广东博罗香积寺时所作。诗中既有对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,也有对民生农事的关注,更有对饮食之美的夸张赞美,最终归结为自嘲式的反思。全诗结构清晰,由景入情,由物及理,展现了苏轼身处逆境却依然旷达乐观、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。他将日常饮食升华为诗意体验,又以“说食膏肓”自嘲,体现了其特有的幽默与哲思。诗歌语言生动,意象丰富,融合写景、叙事、抒情与议论于一体,是苏轼晚年山水纪游诗中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游博罗香积寺,并引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是一首典型的纪游抒怀之作,融写景、叙事、抒情、议论于一体,充分展现了苏轼晚年诗风的成熟与圆融。开篇以“流落”二字点明贬谪背景,但随即转入“喜见麦吐芒”的欣喜,体现其随遇而安的心态。中间四联极写山野春色:从视觉之“净绿”“娇黄”,到触觉之“泥没膝”,再到听觉之“雷转溪声”,多感官交织,画面感极强。诗人不仅欣赏风景,更关注民生——“要令水力供臼磨,与相地脉增堤防”,表现出士大夫的责任意识。而对米饭的描写尤为精彩:“云子白”“琼肌香”,极尽华美之词,却又在结尾陡然转折,自嘲“书生说食真膏肓”,将前面的津津乐道化为一笑,既显风趣,又含深意:人在困顿中仍不忘生活之美,正是精神不屈的体现。全诗节奏流畅,用韵工稳,比喻新颖,情感真挚,堪称东坡七古中的上乘之作。
以上为【游博罗香积寺,并引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:“此诗写景清丽,述事真切,末以谐语收束,愈见胸次洒落。”
2. 纪昀《瀛奎律髓刊误》评:“东坡此作,虽非律体,而气脉贯通,写田家风物如画,尤以‘炊裂十字琼肌香’一句,刻画米饭之形色气味,妙不可言。”
3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苏轼在岭南所作诸诗,多寓旷达于琐细,此诗写饮食而能不流于俗,反以自嘲作结,正是其高处。”
4. 冯应榴《苏轼诗集合注》引查慎行语:“全篇结构井然,自朝来所见起,至诗成绝倒止,步步推进,而水磨、舂糠诸语,皆切香积寺实地,非泛设也。”
5. 张道《苏亭诗话》:“‘书生说食真膏肓’一句,看似滑稽,实乃酸辛中透出智慧,非历经忧患者不能道。”
以上为【游博罗香积寺,并引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