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东边邻居种了许多白杨树,夜晚风雨吹打树叶,发出急促的雨声。我在窗下独自难以入眠,只见秋虫趁着灯光飞进屋内。
以上为【次韵子由岐下诗,并引其一北亭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次韵:依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唱和作诗。
2. 子由:苏轼之弟苏辙,字子由。
3. 岐下:指凤翔府(今陕西宝鸡一带),苏轼、苏辙兄弟曾在此任职。
4. 北亭:诗中所写地点,应为作者居所附近的一处亭台。
5. 东邻多白杨:东边邻居种植大量白杨树。白杨叶大,风吹易响,常被用于渲染萧瑟气氛。
6. 夜作雨声急:夜间风吹白杨,叶片摩擦之声如急雨,令人误以为下雨。
7. 窗下独无眠:诗人独坐窗前,因夜深人静或心事难平而无法入睡。
8. 秋虫见灯入:秋夜昆虫趋光,见室内灯火而飞入屋中。
9. 此诗作于嘉祐七年(1062年),时苏轼任凤翔府签判,与其弟苏辙唱和。
10. 全诗以白描手法写景,寓情于景,体现苏轼早期诗风的朴素与真挚。
以上为【次韵子由岐下诗,并引其一北亭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“次韵子由岐下诗”组诗之一,题为《北亭》。诗以简洁语言描绘秋夜独居的情景,通过听觉(白杨夜雨声)与视觉(秋虫入灯)的细节,传达出孤寂清冷的氛围。诗人借景抒情,不言愁而愁意自现,体现出苏轼早期诗歌中细腻敏感的一面。全诗意境清幽,语言质朴自然,展现了宋诗注重日常体验与内心感受的特点。
以上为【次韵子由岐下诗,并引其一北亭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五言绝句虽短小,却意境完整,情感含蓄。首句“东邻多白杨”看似平淡叙述,实则为下文铺垫。白杨树在古典诗词中常象征凄凉、孤寂,其叶阔大,遇风即响,故有“白杨多悲风”之传统意象。第二句“夜作雨声急”,将风吹叶响误作雨声,既写出环境之喧动,又反衬内心之孤静——唯有无眠之人,才会如此清晰地听见外界细微声响。后两句转写室内:“窗下独无眠”,点出主体状态,“独”字凸显孤独;“秋虫见灯入”,是动态细节,微小却生动,既打破寂静,又加深了夜的深沉。虫之趋光,或可隐喻人对温暖与陪伴的渴望。全诗无一情语,而寂寞之情弥漫其间。结构上,由外而内,由声而形,层次分明,体现了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诗意的能力。
以上为【次韵子由岐下诗,并引其一北亭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诗补注》卷一引查慎行曰:“此诗写夜景入微,‘夜作雨声急’五字,摹写风动白杨,宛如雨至,非亲历者不能道。”
2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云:“岐下诸诗,皆清婉有致,此尤以简淡胜。不假雕饰,而情景宛然。”
3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三十七评此组诗:“次韵之作,往往拘于形式,然此数首皆自然流出,无勉强之态,可见其时兄弟唱和,情真意切。”
4. 《苏轼诗集》中华书局校注本按语:“此诗作于凤翔任上,时轼初入仕途,诗风尚存欧、梅影响,重白描,善写物情。”
以上为【次韵子由岐下诗,并引其一北亭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